藝術中國

中國現當代陶藝 拍賣背後的文化缺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19 11:05:28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2011年春拍,各大拍賣公司大舉推出當代陶藝板塊,並斬獲頗豐。筆者發現,雖然媒體在春拍之後對現當代陶藝拍賣頗為關注,但這些拍品大多還是移植傳統中國畫的瓷繪作品,或者是傳統文化中有著象徵和寓意的題材。例如,吉祥如意、多財多富、竹報平安、日進鬥金、龍鳳呈祥、壽星羅漢、十二生肖等。這些拍品從器物造型到主題內容與當代藝術的時代風貌相距甚遠。

中國為什麼沒有優秀的現當代陶藝作品?

設備匱乏阻礙中國現當代陶藝的發展

假如有機會參觀一些國內頂級的美術院校的陶藝工作室,如清華美術學院、中央美院等,他們使用的窯爐、拉坯機等陶藝設備大部分是從德國、日本與美國進口的,很少可以看到國內的品牌。優質陶瓷設備的欠缺,供陶藝教學及個人工作室使用的材料釉色等匱缺是目前國內陶瓷藝術教育發展的一大障礙。

歐洲瓷器誕生於1709年,比中國晚了近千年。然而,憑藉工業革命的科技成果,西方國家在陶瓷化學與陶瓷機械設備、溫度測試、陶瓷材料研製、製作工藝與燒成等各方面獲得了較大的發展。18世紀中期開始,隨著西方國家的科技發展與國力增強,歐洲與日本瓷業的興起與發展,中國瓷器的生産與外銷逐漸衰落,加之滿清政府的腐敗與社會動亂,中國陶瓷輝煌的歷史實際上在19世紀初已經畫下了句點。

20世紀50年代,現當代陶藝教育在美國興起。近半個多世紀以來,歐美與日本等工業先進國家在陶瓷材料,成型工具,燒成設備等領域的研發作出了巨大努力。然而中國藝術院校的師生卻必須在景德鎮或其他陶瓷産區才能買到陶瓷材料。國內陶瓷業者在陶藝材料用品的開發、生産與供應方面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

現當代陶藝教育的偏頗

中國傳統美術教學法則就是臨摹。這種程式化教學模式易造成學生墨守陳規,缺乏創新能力。筆者曾經看到國內某大學陶藝工作室的全班同學都在搓細細的泥條,用相同的盤築技法臨摹一件新石器時代的三足陶鼎。全班學生的作品長得都一樣。教師用訓練技術工人的方法來教授美術,這些學生4年以後走出校門還會有創意嗎?

傳統藝術的繼承與創新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學習傳統不是為了繼承,而是為了超越。景德鎮瓷器技法在清三代達到了頂峰,今天的藝術家應該思考的是以何種陶瓷藝術代表我們這一特定的時代。

另一種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的原因是中國教育體制中的“近親繁殖”。一個非常出色的學生獲得了學士學位,該校教授就會鼓勵繼續在本校攻讀碩士學位;當他某天獲得碩士學位以後,教授就鼓勵他在留校任教。頗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態。但是,對於學術界來説,既不利於學術知識的互補原則,也不利於學生自身的知識面擴展。


 

陶藝創作中的同質現象

中國陶瓷産區的傳統陶瓷工藝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如景德鎮青花、粉彩,醴陵釉下五彩,龍泉青瓷、宜興紫砂、佛山公仔,為陶藝家的創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時也因此使國內許多陶藝家作品帶著明顯的陶瓷産區的烙印。許多陶藝家作品的材料、工藝、燒成溫度等基本上一目了然,沒有懸念,沒有震撼。這是陶瓷工藝技法的同質現象。

在美國,每個陶藝家使用的材料工藝、燒成溫度都不完全相同。許多陶藝家擁有自己的窯爐,一件作品可能在不同溫度中反覆燒制了十多次。許多陶藝家致力於材料工藝與創作觀念的個性探索,希望掌握一門與眾不同的藝術語言和工藝上的絕活。

現當代陶藝理論缺失

中國的現當代陶藝發展至今已有20餘年,出現了白明、左正堯、陸斌、楊志等一批熱衷於現當代陶藝評論的藝術家,也曾獲得了皮道堅等少數主流美術評論界人士的關注。今天,中國陶藝教育已經普及到部分大城市的中小學,大有成為一種美術基礎教育的可能。但是整體而言,國內至今尚未出現一套完整的陶藝理論體系。

現當代陶藝理論落後於陶藝教育的發展,許多陶藝界同仁説不清楚當代陶藝的鑒賞標準, 媒體上也很少看到有深度的現當代陶藝評論文章。一些陶藝家運用傳統陶瓷的美學理論敘述現當代陶藝作品或展覽,有些張冠李戴;有人甚至認為當代陶藝是沒有審美標準的。筆者認為,現當代陶藝評論應該與主流美術理論相結合,在當代美術語境中討論。

現當代陶藝收藏市場有待成熟

無論哪種藝術品,進入藝術市場需要兩大參考指標:學術指標與市場指標。權威批評家的著作論文,專業刊物,重要的學術性全國展覽、權威性的專業博物館、大收藏家的藏品及相關內容通常都是學術界或藝術市場經營管理者的研究對象,同時也是收藏界用以參考的學術指標;另外,具有社會影響力,信譽較高的畫廊與藝術品拍賣公司的成交結果,往往是藝術品的價格指標。兩者在藝術收藏界産生的影響即學術導向與市場導向。

就國內目前現當代陶藝現狀而言,還缺少重量級的陶藝家以及權威的陶藝批評家,也沒有權威性的現當代陶藝博物館或著名收藏家,更沒有成熟的現當代陶藝市場與收藏群體。

下一頁給傳承一個理由——記名錶百達翡麗上一頁方興未艾的新媒體藝術收藏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二十九期
· 心相觀照——淺析戴榮華的陶瓷藝術
· 跨界藝術來襲
· 誰在跨界
· 藝術價值應主導市場價格——訪摩帝富藝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黃文叡
· 方興未艾的新媒體藝術收藏
· 中國現當代陶藝 拍賣背後的文化缺失
· 給傳承一個理由——記名錶百達翡麗
· 藝術品金融化的多視角解讀——“2011中國藝術品收藏與投資高峰論壇”精粹
· 悟在藝術品藏間——訪周氏王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總裁 百得利融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松波
· 藝術品基金如何尋找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