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金章的刻苦努力改變了父親的觀念,金燾後來極力培養這個女兒。1898年,金章被父親送入上海著名的貴族學校—— 中西女塾就讀。1902 年,19 歲的金章隨長兄金城(原名紹城,字鞏北,號北樓)、二兄金紹堂( 字仲廉,號東溪)、三弟金紹基( 字叔初,號南金) 一起遠赴英國留學,習西洋美術。在那個男子還梳著辮子、女子還裹著小腳的年代,金氏兄妹可謂開了留洋風氣之先。 1909 年,金章遠嫁北京,與王繼曾結為夫婦。婚後不久,金章即隨夫君同赴法國就任,再度出洋。居法期間,金章得以盡覽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名畫,獲益良多。閒暇時則吟詩作畫,頗為風雅。兩度渡西的經歷,拓展了金章的眼界,對她畫藝的精進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金城説她:“自遊學歐洲,遍觀彼邦文物後,畫益進…… 視古人竟不多讓。”以她創作于 1915 年的《金魚》團扇為例,以硃砂與淡墨寫魚,細勾金鱗,意態生動,光線分明,繪畫手法注重光彩效果的表現,表明曾受西方繪畫技法的影響。 金章一生愛魚,無論是在南潯的“可讀廬”,還是在北京的“芳嘉園”,都蓄養大量金魚。她畫的最多的是魚,令她揚名藝壇的也是魚。她在《濠梁知樂集》的自序中説:“予習繪事逾廿載,自愧於花鳥禽蟲各科,未能窺其堂奧,惟于魚藻,略有會心。”金章所繪金魚, 立體感較強,渲染層次豐富,形態生動自然。在少數作品中更是特別強調留出亮部的光位,與西畫的表現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在技法上,卻依舊遵循工筆勾勒之中國傳統,以色為主,加以淡墨,筆法嚴謹細膩,于天真爛漫之中盡顯中國傳統繪畫的博大與雄渾。 事實上,除了魚藻之外,金章于花鳥畫亦有相當功力。有善丹青者評論曰:“世間但知金陶陶以畫金魚得波漣靈動之感,實則其花卉翎毛亦楚楚有致,皆有宋元遺意。”金章現在的作品中,大約有一半是花鳥畫作,有寫生,也有臨摹,無論是花之勾染,還是鳥之寫摹,皆可追新羅神韻。後來金章的《濠梁知樂集》順勢而生,可謂是填補歷史空白的開山之作, 有“畫苑中獨闢蹊徑之作”的美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