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民國大美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08 14:34:33 | 出版社: 世紀墻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開篇引言:辛亥革命以降,中國的近代史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動蕩與變革,民國時期的中國和她的子民們,都身處於歷史的十字路口,面對著複雜的局面和選擇。大時局下,思想、文化與藝術呈現出異常繁榮的局面。面對西風東漸下的中西問題、面對帝制崩塌後的政體問題,藝術有著獨特而豐富的表現。保守、改良、抑或革命,每個人都面臨著艱難的選擇,滿懷創作激情與救國熱情的藝術家們分別走向了古典傳統型、古典革新型、中西調和型、西方現代型四個方向,以各自的才華和理想實踐著自己的藝術道路。百年後的今天,歷史留給我們的是大起大合的史詩、回味無窮的奇聞軼事、當然還有炫如瑰寶的藝術作品。或許是高漲的藝術品市場才讓更多的人關注到這些藝術作品的價值,但我們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即那個不平凡的時代不僅僅是屬於政治的,也是屬於藝術的。

1926年9月,國民政府開始北伐戰爭。不及半年,北伐部隊順利進入上海。作為中國最早的通商口岸, “十里洋場”的繁華和商貿使上海躋身為當時世界第五大城市。政客們看重的是這裡東部財團的工商業資本和經濟實力。藝術也一樣,需要金錢的支援。兩年之後,在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等人的積極努力下,由國民教育部主辦的第一屆“全國美展”在上海新普育堂舉行。美展原定的揭幕人由於宋美齡身體原因,不能出席,楊杏佛出面邀請熊式輝夫人顧竹筠主持開幕式,1929年4月10日10點整,展覽正式開幕。

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政府出面舉辦並定名為“全國美展”(“全國美展”共舉辦了三屆,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屆美展籌備委員會的名譽會長是林森,而名譽副會長是蔣介石和蔡元培)的規模宏大的藝術展覽,中外觀眾近達十萬人。展覽作品包括書畫、雕刻、建築及工藝美術,還包括金石、攝影;不僅有當代美術,也有古代的及外國的作品參展。其中,引起觀眾廣泛關注的西畫作品風貌各異,既有寫實的風景和人像,也不乏追隨西方現代派畫風的作品,並因此引發了美術史上著名的徐悲鴻與徐志摩的“二徐論戰”。

 
1929年,在蔡元培的努力下,舉辦第一屆“民國美展”,這是留法畫家方幹明于1930年創作的《蔡元培肖像》
 

“二徐論戰”誰更惑

徐悲鴻首先以《惑》為題向全國美展發難,其筆鋒直接指向塞尚、馬蒂斯、博納爾,稱其為“無恥之作”。緊接著,他憤怒地警告,如果中國政府建美術館,以三五千元收羅一幅塞尚、馬蒂斯等人的作品,為天下老百姓和納稅人想想,未見得就好過買來路貨之嗎啡海洛因。如果政府願意接受這樣的事實,那麼我徐悲鴻個人,將披發入山,不願再見此類卑鄙、昏聵、黑暗、墮落也。徐志摩則以《我也“惑”》為題回應徐悲鴻,指出他的批評“過於言重”,就像羅斯金罵魏斯德勒,托爾斯泰否認莎士比亞一樣有些“意氣用事”。徐志摩以塞尚為例,就他如何進行艱苦的藝術追求,如何被當時的市民誣為野蠻、荒謬、粗暴、胡鬧、滑稽、瘋癲、妖怪……後來又怎樣被青年藝術家擁上了20世紀藝術的寶座,成為一個無冕君王! 但是,萬沒料在這個時代,在中國尤其是你(徐悲鴻)的見解,盡然和1895年的巴黎市民一樣。

徐志摩為什麼萬沒料到,徐悲鴻言辭又何以如此激烈?按理説,此時徐悲鴻剛從國外遊學回來還不到兩年的時間。作為北洋政府資助的留法學生,24歲的徐悲鴻抵達法國之時,正是西方現代藝術在歐洲各國風起雲湧的年代。塞尚現代主義藝術之父的地位已被確立;馬蒂斯、畢加索等作為活著的大師,正享受著眾人的圍捧。巴黎作為現代藝術的漩渦中心,不僅滌蕩著無數藝術青年的心境,而且也吸引著全世界的藝術朝拜者。中國繼1919年留學生勤工儉學運動之後,巴黎美術學院已成為當時中國留學生的首選學校。與徐悲鴻一樣,後來民國藝術界中風雲人物如林風眠、潘玉良、吳大羽、顏文樑等都曾在那裏學習。

從藝術史的角度看,徐悲鴻的激烈,簡直是強詞奪理。一個週游西歐,且在西方現代藝術的中心開闊過眼界的人,何以對現代藝術如此敵視?事實上,二徐論戰,並不僅僅是兩個藝術家或者是文化人的觀念相左,他們據理力爭的東西,歸根結底是一個時代的幾種社會思潮之間的爭鋒。其時大局未定、戰亂不斷。從辛亥革命以來的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在保守派、改革派、革命派三種勢力相互激蕩之下,傳統的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都産生激烈的變化。藝術作為社會文化現象之一,亦在這些多元思潮的影響之下,形成四種勢力:古典傳統型、古典革新型、中西調和型、西方現代型。這四種勢力此消彼長、暗流涌動。但最終革命的意識取代了創新的願望,寫實主義佔據了上風,並統治中國達50年之久,徐悲鴻成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其繪畫革命思想,卻在康有為那兒就已形成。

1  2  3  4  5  


下一頁西方經典收藏 不再是觀望 Time for impressionism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銀行2011年3-4月刊
· 民國大美術
· 西方經典收藏 不再是觀望 Time for impressionism
· From Dr. Géza von Habsburg
· 汪建偉:綜合知識與現場經驗
· 伸向天堂的手臂 施耐德的《天梯》展
· 異化的身體和被異化的行為  “行為藝術中國文獻——1985-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