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七十五歲的嗓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22 14:07:23 | 出版社: 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二○一○年春節前幾天的一個深夜,著名民歌歌唱家胡松華先生打電話給梅先生,直入主題:“七十五歲了,又唱假聲,應該説難度比真聲更大,你是怎樣找的,水音還挺足,有點奇了。”胡松華先生的《藏族讚歌》,從建國十週年“東方紅”至今,紅了五十年了,他的疑問是學術性的。梅先生説:“最近,我也和身邊的人研究,想有一個較科學的答案,不單是“牛排+蘋果+睡眠”形象化的了,好在過幾天全國政協又要一起開會了,見面,我也要向您請教,您前幾天的唱,聲音還那麼棒”。接著梅先生就給我挂了電話,説了這事。

這個題目是我們三年來常談的,每次的演唱,他總要問我怎麼樣,我説連《宇宙鋒》原板第一句“發恩德”的“發”字都可以不毛,“發花轍”啊!

有不少觀眾和愛好者問梅先生:“您老七十五歲了,聲音是怎麼出來的,水音還挺足。”

梅先生總是很平靜地説:“小時侯王幼卿老師教得好,父親引導得好、教得好。再有一點,要喜歡音樂,民族的、通俗的、西洋的、古典的,我都喜歡,都有借鑒。平時少生氣,不要不高興。多吃蘋果。”從我而言,對葆玖先生從知道到認識、共事近五、六十年。打李三爺(釋勘)給我寫條子,引見楊畹農老師,先後學了十年,從倪秋萍老師學了四年,和盧文懃老師合作寫《梅蘭芳唱腔集》前後四年,為了繼承傳統,多少做了點實際的事。最犯難的,算是這次電影《梅蘭芳》,有十齣戲的片斷,請梅先生配1916—1930年之間梅蘭芳的唱念。難題啊!畢竟梅先生當時已經七十三歲了。

二○〇九年中國電影華表獎發佈,電影故事片《梅蘭芳》得了故事片大獎、導演獎、女主角獎、新人獎、技術獎,五個獎。我當晚沒有給梅先生打電話,我把發獎晚會全錄下來,事後再交給梅先生。給陳凱歌導演發了一個短信,謝謝陳凱歌導演在發表得獎感言的最後,特地説了一句“感謝梅葆玖先生。”今天證實了我們“不干預”的做法是對了,電影有電影藝術的規律,我們不太懂。為此,我們專門看了國際上得過大獎的人物傳記故事大片《莫扎特》、《巴頓將軍》、《甘地傳》等等,發現和我們的《梅蘭芳》異曲同工,真真假假,根本上為主題服務,為觀眾服務。

為了梅派藝術在電影中不失真,也不能落到陳凱歌導演十幾年前另一部電影、得了戛納獎的《霸王別姬》中的京劇表演,其京劇專業水準遠低於電影技術水準到了不相稱的地步。梅先生特地寫了一張委託書,委託我作為合同上的總策劃人,進入攝製組,對京劇藝術部份承擔責任。我雖然學習梅派藝術也近六十年了,見過真佛,但畢竟是外行,所以我又特請遲金聲老師對當年的前後臺、戲班的一切規矩,把把關,遲老師八十多了,還親自到了片場。

中影集團的啟動是二○○七年一月二十日,韓三平先生傳達了廣電部對電影《梅蘭芳》的期望和開展的步驟。梅先生(京劇藝術總監),杜家毅(總製片人之一)和我參加了會議,主創人員也給我們一一介紹了,晚上韓三平先生在中影集團請我們晚宴,其中小米粥和老玉米、多種水餃對我們上海人來説,印象深刻。

1  2  3  4  5  6  7  


上一頁出生時父親不在家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