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飾如同天上的星星,給人們帶來光芒和美麗的同時,又映襯出當時的社會和文化背景。 中國首飾與玉文化緊密相聯,自古有:國無玉不盛,家無玉不富,人無玉不貴的説法。中國人對玉的理解不僅僅是簡單的“美石為玉”的概念,而是上升為仁、義、 智、勇、潔五德,賦予玉石中國的君子氣節。時至康乾盛世,隨著社會實力的不斷上升,以玉為代表的中國首飾走上了又一個高峰。 要研究康乾盛世的首飾製品,首先要了解當時的社會風情,其次要把它放在當時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中,把握其時代特徵,才能領略到其中的妙趣所在。康乾時期的首飾傾向於繁複和曲線,如藝術上追求清新雅致的風格,這與當時文人的審美趣味有著重要的關係。清代十分講究工藝,從工藝的精度來看,要求極其嚴格,“不論是單獨應用一種工藝,還是綜合兩種以上的技法,均需求規矩方圓,一絲不茍。凡直線必須筆直,圓形必如滿月,委角必得圓潤,尖角一概鋒銳,有著豐富的韻律感。一件玉器不僅器形、表面、花紋圖案碾琢工整,且膛裏、底足、蓋內等不為人所注意之處,也要花費很大的功夫,作工十分考究。” 時至乾隆年間,玉器首飾的製作無論是數量上還是品質上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巔峰。清朝的玉器大多産自和田,《天工開物》中記載:凡玉,貴重用者,盡出於闐。説明當時人們對首飾的原材料十分的考究,同時也將手工藝發揮到了極致。清代,民間同樣跟隨宮廷風氣,吉祥題材的小裝飾名目繁多,無論在選料和製作工藝上都可稱為上乘之作,這與清代的審美風尚形成的工匠和技藝側重“工巧之美”有關。清朝的飾品可以説是中國首飾工藝集大成者,工藝匠人在一個方寸之間的小飾品上就能集中使用數種工藝,小小一支銀髮簪或者鑲寶石鎦金戒指可能運用到的工藝就有:鎏金、掐絲、填絲、鏨花、燒藍、嵌寶、炸珠等,沒有哪個朝代會像清朝那樣,把重視好口彩和吉兆象徵的傳統如此盡心盡致地表現在工藝美術上,尤其是首飾製作。 正因如此,後人將這一時期的首飾工藝稱為乾隆工。何為乾隆工?則精雕細刻,工巧不能及也。 當人們正為自己的首飾工藝和美好的寓意感到自豪時,乾隆58年8月10日,乾隆皇帝送給英國特使巴嘎爾尼一柄玉如意,當時的歐洲並不認可如意的美好寓意,更不認可中國的玉文化,巴嘎爾尼不知這是個什麼物件,後在其日記中記載:像白色瑪瑙的石頭,長約一尺半,有奇怪的雕刻,中國人視為珍寶,但物件本身看來並無多大價值。
上面這個小故事正説明瞭當時中西文化的不同。在工業革命時期,西方國家所注重的是以機器生産代替手工勞動,正是手工工場向大機器工廠的一個飛躍,這個飛躍之所以能夠實現,與手工工場的高度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工場手工業的高度發展是工業革命不可缺少的技術前提。此外,英國為追求更多的利潤,還以滿腔的熱情來關注生産的發展,從而刺激了機器的發明和新科學技術的使用。 17世紀歐洲強權擴張,掠奪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華享受的背景下,歐洲文化背景下的首飾風格要求豪華生動、富於熱情的情調。17世紀歐洲有新舊教的權力之爭,舊教勢力用暴力鎮壓信徒,再積極利用藝術思想形態——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巴洛克藝術不排斥異端的感官喜悅,亦忠實于基督教的世界觀,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藝復興”。 巴洛克時期的首飾主要特點在於首先是它有豪華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種激情的藝術,它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三是它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説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四是它很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五是它的綜合性,巴洛克藝術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例如在建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此外,巴洛克藝術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裏的一些因素和想像;六是它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佔有主導地位;七是大多數巴洛克的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 歐洲當時的首飾製作工藝也達到了一定的水準,對鑽石等寶石的加工、鑲嵌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縱觀當時整個世界,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十分明顯,歐洲經過了文藝復興、工業革命以及資本的原始積累後,社會經濟的提高導致了手工首飾業的發展和革新,在宗教的驅使下,各種新型工藝都運用到首飾設計及加工中,而在同一時期的中國,還在延續小作坊加工模式,享受著天朝上國的恩賜,將選料和工藝推向極致。 當時的康乾盛世導致社會物資富裕,中國最大的玉山子——《大禹治水》就産生在那一時期,前後耗費17年,是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就加工時間而言,中國自古就有“慢工出細活”的説法,有的工匠製作一件首飾要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而在歐洲卻恰好相反,他們的文化賦予他們去掠奪,去追求速度上的優勢。當時,歐洲對中國的手工藝品十分欣賞,使得大量首飾出口歐洲,説明當時中國的手工藝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但是後期較長的製作時間也阻礙了首飾的發展。 綜上所述,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在首飾製作上都各有所長,也為今天的首飾製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供我們學習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