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邊緣上的城市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14 13:54:18 | 出版社: 內蒙古日報社

 

 
藝術家Julius+von+Bismarck備展

鏡頭故意攫取面積較小的畫面,地標式或符號式的東西無處容身(與各類城市宣傳片形成對拓),鏡頭裏的城市就是我們週遭的城市,與每個人息息相關。遠景鏡頭拉近後,對象變大卻愈加模糊。這和我們尋常的視覺習慣完全不一樣。

這種對視覺常規的突破也體現在“藝術廣告”裏,“藝術廣告”是一個多媒體互動裝置,觀眾用特製望遠鏡向城市中隨處可見的廣告牌望去,一段段的藝術錄影被投射到廣告牌上,化粧品廣告上出現一張女性肌膚美白的臉,一塊尚未利用的廣告牌成了一塊黑底,上面用亮白字寫著Enlightenment(啟蒙),全新的視覺體驗連帶一點反諷。“擴大的空間”中一輛行駛在哥本哈根的卡車車廂和一座發電廠的外墻形成影像的載體,空間呈現出流動性,確定無疑的空間不再是不證自明的預設。

城市不僅是視覺的城市,它還是聽覺的城市,音樂、説話和噪聲等等,它們共同構成人類交往性的一部分。“對話機”是一個聲音裝置,它由8個音箱和11個琴鍵盤,每一個琴鍵都對應一個音頻文件,按下即會播放一句簡短的話,內容廣泛,涉及各類主題,既互相獨立又相互關聯。具體意義如何産出,取決於如何敲擊琴鍵。“對話機”構成了一個類似索緒爾式的語言系統或福柯式的話語系統,它構成一個建構社會現實和生産意義的社會場所。在參觀過程中,有琴鍵脫落,工作人員前去修復,那個琴鍵被反覆碰觸,“Ten Dollar”,“Ten Dollar”(10美元),反覆鼓噪,倒是頗為傳神地宣示了當下,一個不曾預料的話語效應溢出了。

我們的時代是一個技術時代,城市生活建立在複雜技術基礎之上。藝術家們在此從技術的不可見性著手,探尋城市運轉的隱秘肌理。“反射”將音頻數位轉化成視覺形象。“尋找顧巴先生”中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形成關聯,一邊是乘坐公共汽車遊覽小城,另一邊是公共汽車虛化成一個點在谷歌地球的數字街景地圖上移動,再配以Youtube上各類關於小城的短片,帶給觀眾現實和虛擬世界的互動體驗。近幾十年來,各類電波、磁波、信號迅猛增長,它們肉眼雖不可見,卻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它們穿透物體,形成自身的拓撲。“電磁情節”將這些隱藏的電波、信號和數位可視化,它擁有自身的圖景,引發我們對城市物理空間內其他尺度和層次的擴張潛力的思考。

1  2  3  


下一頁菌簇之生成“照顧計劃——特雷尼亞克藝術計劃空間”上一頁動 物 性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當代藝術與投資第十期
· 動 物 性
· 邊緣上的城市
· 菌簇之生成“照顧計劃——特雷尼亞克藝術計劃空間”
· 李青:似是而非的藝術混合體
· 飄 零
· “你如何在看”
· Clinchcrosscut 2008
· “射箭館”
· X賭場,綜合媒介,2010
· MX對話:徐渠與Marcue Grue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