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玻璃工廠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31 10:19:48 | 出版社: 內蒙古日報社

策展人孫建春用“玻璃工廠”這樣一個詩化的意象作為展覽主題,微妙的融合了當代藝術家對創造詩意之美靈感的渴望和對意義生産的熱情。詩歌是人類語言法則發展至今的巔峰呈現形式之一,而當代藝術視覺法則的缺失使其對意義的過度闡釋或圖式的模倣成為一種依賴。“玻璃工廠”所採用的生態考察與統計學工作方法以及展覽現場論壇討論形式,使客觀呈現“新金融時代的中國藝術”成為一種現實的可能性而不僅僅是在文章裏被個人態度所異化的觀念。

“玻璃工廠”是一個生産場域,作品,思想,話語交互呈現。從藝術生産、流通的生態機制視角切入,作品如顏磊的繪畫對雙年展展覽機制的質疑,楊振中的CC Gallery對畫廊市場體制的反諷,其他藝術家對銀行、收藏行為、收藏家的研究等等,都深入了“新金融時代”的議題。策展人與主辦機構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同樣被作為展覽生態鏈上的一個環節來考察,而並非以先天的知識合法性或道德優越感的姿態淩駕於展覽之上。這種自覺的自我考察與批判意識突出顯示在本次展覽的論壇部分。不同於以往展覽論壇展後總結的形式,“玻璃工廠”邀請批評家姚嘉善(Pauline.Yao)主持的論壇將在展覽期間持續進行,在考察展覽的同時也作為展覽的有機組成部分而被納入本次展覽的總體性考察視野之中。

“玻璃工廠”的運作從某種意義上説是以文化資本為基礎的,在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理論中,文化資本被歸結為個人神話、文化商品、體制認定的複合體。作為資本的形式之一,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一種象徵性的符號權力。在當代藝術生態鏈上,藝術家們的天賦才能、個人努力共同構成了一個藝術社群的文化資本,當這個社群的創作得到社會所有或部分階層的認可後,放到國家或地域的語境中考察,當代藝術成為當局文化資本的組成分子之一,驅動抽象的機器生産出經濟與法律之外的另一種權力機制。

“玻璃工廠”同時提供給我們一個觀看展覽的方式,策展人並不以考察藝術家在本次展覽主題下的最新創作為目的,而是以“透過玻璃觀看”的方式,使所有參展作品成為文獻線索,立體的展示對“新金融時代”有獨特思考與關注的中國藝術家的創作。玻璃或許會被認為是一種現實主義的觀看介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把透過玻璃看到的物象作為“真實”的來源之一,並據此做出判斷,産生慾望,進而回報物象以感性的凝視。策展人孫建春則試圖以“玻璃工廠”這個特殊的展覽形態,讓觀眾在感性的凝視中注意到玻璃的物質性,進而能透過玻璃發現實質。

陳劭雄 中國當代藝術銀行 現場圖片

2008年10月,當全球遭遇新一輪的金融危機,北京藝術市場憂心忡忡的時候,中國當代藝術銀行成立。半年後中藝行在香港註冊的網站卻因為沒有續費被關閉了,銀行開張伊始與香港富人們簽署的合作意向協議書由於沒有跟進而成了一紙空文。今天,挺得住的中國和已經回暖的世界使北京的藝術市場眉宇間露出笑意,於是陳劭雄重拾信心,在北京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的“玻璃工廠”,新一期的股東招商會又將開始……

陳劭雄善於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媒介和習慣性思維方式施予人的各種影響,並通過相應的創作去揭示並質疑這種困境。在這件帶有行為意味的裝置作品中,他設置了一個標準的銀行場景,並隆重的推出藝術投資産品,擺開宣傳推廣陣勢,亦真亦假的藝術銀行讓觀眾不知所措,拿著合作意向書坐在銀行的沙發上沉思,希望能尋找出一些真實可靠的、可以投資的資訊。

1  2  3  4  


下一頁為什麼是布朗肖?上一頁電影的皮膚:跨文化電影,涉身性,和感官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當代藝術與投資第五期
· 我不在這裡。一個沒有弗朗西斯•亞歷斯的展覽
· 非常態的城市實驗-崔廣宇對於日常生活的響應
· 電影的皮膚:跨文化電影,涉身性,和感官
· 玻璃工廠
· 為什麼是布朗肖?
· 論壇:獨立電影的發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