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孔子思想中的自由與專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3 13:17:58 | 出版社: 中國當代藝術基金出版社

 

 
1915年12月11日,袁世凱(左三)稱帝後在天壇祭天。

孔子思想中的自由與專制

自由與專制不是衡量思想的唯一尺度,也不是衡量政治思想的唯一尺度,卻是衡量政治思想的根本尺度。一切政治思想最終都要以與自由和專制的相關性來衡量:它是增加了社會中的自由,還是減少了社會中的自由;是強化了專制,還是弱化了專制?

孔子思想中的自由與專制的因素都是顯而易見、昭然若揭的。如果用一塊硬幣來形容孔子的思想,其一面是自由,另一面專制。這也是孔子的思想長期聚訟紛紜、難以定性的原因。

從政治哲學的層面看,孔子思想最可貴的自由因素,就是他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他説出了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夥伴這一超驗的道德真理,把它轉化為道德律法,人人變得和睦共處、而不是暴力相向。依據此道德原則形成的社會政治秩序一定是夥伴關係型的社會秩序。夥伴關係的特點是:自由、平等、自願。夥伴關係的基本理念是:每個人都有權按照自己的方式來生活,同時也必須尊重別人擁有同樣的權利。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應當基於自願。在這樣的夥伴關係中,任何單邊強加的規則和義務的做法都不具有正當性。在夥伴關係型的社會秩序下,政府的存在應該是為了保護公民的權利,保護公民免受來自政府和他人的強制。公民之間的夥伴關係要求政府的建立必須在公民的自願同意的基礎之上。

自由主義的最根本的原則,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個人的主宰都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你不願自己受到惡待,就不要惡待別人。因此,主張夥伴關係的孔子是自由主義的孔子。一些討厭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人可能會説,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原則,依然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格局大前提下的道德原則。這種看法也許有道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妨把這個原則從君臣父子的格局中分離出來,把它變成獨立的、普世的、絕對高於君臣格局的道德原則。按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不喜歡被專政,就不要對別人專政;自己不喜歡被壓迫,就不要壓迫別人;自己不想被限制自由,就不要限制別人的自由;自己不喜歡被強行代表,就不要強行代表別人。

孔子思想中最有害的成分,就是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認為君臣有統治乃至強制所有臣民的天然權力。在按照三綱五常的君臣關係所構建的政治秩序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基於強制與被強制、支配與被支配、服從與被服從的統治關係。臣民有服從君王的天賦義務,君王有強制臣民的天賦權力。孔子在君臣關係的“最大貢獻”是第一個把狐狸正式加冕為雞民世界之王的人,並從此確立了狐狸與雞民之間的君臣關係。在確保狐狸一統江山之後,再去強調雞民要有雞的樣子,雞民要盡雞民的責任與義務,狐狸要有個狐狸君王的樣子,要盡職盡責,愛雞如子。孟子甚至賦予了雞民反抗狐狸的革命權,這已經改變不了雞民的命運了。後世的儒家乾脆要求雞民無條件絕對服從狐狸君王,要他們絕對忠於、侍奉、獻身於狐狸君王。這也是為什麼被加冕者如此抬高孔子的原因之一。

當然,想加冕豺狼為君主的法家也大罵孔子,罵他立假仁假義的狐狸為王。在這一點上,歷史還要感謝孔子和儒家,狼的胃口畢竟比狐狸大多了。法家主張狼比狐狸的能力更強,效率更高,而且建議狼對雞民要從重從狠,行豺狼之政,實行全面專政。跟主張立狼為君的法家相比,孔子和儒家的確要溫和許多,但是不變的是,狼和狐狸都是以吃雞民為專業的食肉動物。所以,中國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不以雞民為食的君王,不管他們是狐狸還是豺狼。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在於立狐為王還是立狼為王,也不是要求狐狸與豺狼嚴於律己、文雅吃雞,而是在於從根本上解除雞民與狐狸豺狼之間的君臣關係,還原為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的夥伴關係。

中國的不幸是:孔子作為先知的自由思想被淡化遺忘;孔子作為帝師的專制思想被強化放大!簡而言之,迄今為止,先知的孔子被遺忘,君子的孔子被欣賞,帝師的孔子被放大!

在當今,孔子思想與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功用,就是被用來抵抗與阻擋來自所謂西方的普世價值及其相應的政治體制。但是,這樣的抵抗與阻擋是不會有效果的。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價值觀,與先知摩西的十誡和亞裏士多德的道德黃金律在根本上是相通的,根本不構成對抗。孔子的“四海之內皆兄弟”與西方人所説的基於兄弟情義的博愛(fraternity, brotherhood)如出一轍。而基於自由、平等、博愛的夥伴關係正是其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道德基石。孔子思想中與普世價值衝突是其關於君臣格局的道德主張。問題是,若用孔子思想中的專製成分來對抗基於普世價值的憲政民主,這是一個在道德上充滿自信的、旗鼓相當的對抗嗎?

歸結起來,對孔子,我既接納又拒絕。我接納作為先知的孔子,拒絕作為帝師的孔子;接納主張自由的夥伴關係的孔子,拒絕主張專制的君臣關係的孔子。當然,我也十分欣賞作為君子的孔子。在當今的中國,孔子所開創的三綱中的兩綱已經被完全打破。夫妻之間、父子之間基本上從以往的基於權力支配的關係走向法律上平等的夥伴關係。只有君臣之綱的轉型未有實質性進展,專政依然是寫在憲法裏的國體。孔孟之道是君臣的專制之道,還是自由平等的夥伴之道?這是今天必須做出的一個選擇。終結數千年的專制君臣關係,開啟自由的夥伴關係才是中國文明未來的命運所繫!為此,中國必須要拒絕作為帝師的孔子,找回作為先知的孔子!我希望,在未來,帝師的孔子被遺忘,君子的孔子被欣賞,先知的孔子被弘揚!

註釋 (1)劉軍寧:“開放的傳統”,《原道》,陳明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2) 《聖經》與《論語》中從正反兩個方面,提出人類社會生活與道德秩序的黃金律,也已經被充分注意到。見Vincent Ostrom, The Meaning of Democracy and the Vulnerability of Democracies: A Response to Tocqueville’s Challenge, p.181,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Ann Arbor,1997.

(3) 狄百瑞:《儒家的困境》,第30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除狄百瑞稱孔子為先知外,視孔子為先知的還有劉殿爵、秦家懿。見《儒家的困境》,第12頁。

(4) 先知不同於哲學家之類的學者。學者是從研究中得出結論。而根據邁蒙尼德的看法:“真正的先知能從單憑人類理性無法推知結論的前提中得出結論;他們因此能説出常人無法僅憑知識和一般想像所能

1  2  3  


下一頁中國文藝復興的時位和氣局上一頁藝術是否重要,以及知識分子應該幹嘛 ——從王久良“垃圾圍城”展覽説起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時代2010年第四期
· 孔子學院和偉大的文化復興
· 藝術是否重要,以及知識分子應該幹嘛 ——從王久良“垃圾圍城”展覽説起
· 孔子思想中的自由與專制
· 中國文藝復興的時位和氣局
· 浴火與涅磐——張洹訪談
· 潘公凱:藝術是自我超越的重要方式
· 柏樺:傾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