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復興與重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3 09:58:44 | 出版社: 中國當代藝術基金出版社

人類的誕生以文明的建立為正式標誌,但正如雲氣的聚散,人類的文明時常處於起伏中。時下,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使得世界聯結的程度更加緊密,而物質的聯繫始終無法取代文明的融合。在有了重新正視傳統文化資源的條件後,“文化復興”成為當下中國所探討的重要問題之一。

“五四”以來中國對於傳統文化負面因素的長期批判,導致傳統文化難以轉換成現代性的思想資源,西方的文化觀念在中國的過度傳播也時而遭遇“水土不服”。而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和諧必須有更合理、更符合本土情境的文化作為支撐,否則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當然,“復興”並不是對經歷了現代性洗禮的當代文化的貶斥,也不是對傳統文化簡單的複製(那樣將是歷史的倒退),而是在全球性的文化視野中,吸收西方、傳統文化中的合理因素,進行的更具前瞻性的創造性轉化:將現代文明價值體系與中國的獨特智慧與經驗,在新的當代文化生態中進行結合,並形成不斷反省、修正的良性文化迴圈系統。

文化復興意識的萌發,應該是放眼全球後的抉擇。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為西方乃至全球提供了近代與現代文明的基礎價值觀。而在由西方衍發的現代文明遭遇困境的今天,對本土文化的重新審視,是希望能為世界性的良性未來提供新的視角與可能性。作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當代藝術應當承擔自身的文化責任。但當下的中國當代藝術,有混亂和低迷、僵化、萎縮之態。重新追根溯源,汲取中外的合理文化資源,成為具有普世性、前瞻性的良性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當代藝術的時代需求。

本期《藝術時代》以“文化復興”為主題,邀請學者、藝術家、策展人等,就此問題展開初步討論,並希望能引發文化藝術界進一步的思考和實踐。

下一頁藝術時代上一頁柏樺:傾頹之美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時代2010年第四期
· 孔子學院和偉大的文化復興
· 藝術是否重要,以及知識分子應該幹嘛 ——從王久良“垃圾圍城”展覽説起
· 試論中國文化的重建問題
· 孔子思想中的自由與專制
· 中國文藝復興的時位和氣局
· 浴火與涅磐——張洹訪談
· 潘公凱:藝術是自我超越的重要方式
· 柏樺:傾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