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之物:陳琦解讀
文/ 王璜生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
同在南藝時,我就到過陳琦畫室看畫,那時他的“明式傢具” 、“古瓷器”(1989-1991)、“古琴”(1990-1991)等的系列作品剛出來,影響很大,我也特別喜歡這一系列的作品。這些作品使用的是浮水印木刻手法,這是陳琦一種堅持並將之推到極致的一種藝術方式。在這批作品中,陳琦對水與版之間的關係,對水分的控制、水痕的把握,對版的刻畫、印痕的考究,對表現對象的形、體及結構的處理和精緻的掌控,還有,對被稱之為本質的單純“美”和內核的“文化”的表達和體認,這構成了陳琦作品的重要的出發點和特點。
近期,他給我看了水的系列(2003-2010)作品,可以看出,他在進一步地構築他的單純、精緻,同時又宏大、寥廓的一種畫面,在這樣的畫面上,我們可以游動于具體的對水的形態、水性、自然的空間和情境、光影的視覺場域等的美學體驗,而同時更游動于抽象的超現實的對形式的會意、對觀念的關注、對水的文化關懷等。其實,陳琦的作品中,從古琴、古傢具,到荷花夢蝶,到當下的水系列,總存在著具體的物象中的超現實觀念,他意在於具體的物象上把握和雕琢出具體的“美”,而更有意于超越于這種具體的物象和具體的美,而表達一種朦朧的、深沉的、寥廓的東西,這東西也許是一種觀念、一種文化意蘊、一種精神的恍惚和體驗。
而他的最新作品是《時間簡譜》(2009-),我認為,這是他藝術創作思想的重大轉折,是從有形的物象以探詢無形的觀念,轉向於從追問永恒的無形的觀念而落實于具體的物理形態。“時間”是一個永恒、抽象,甚至是無法描述的東西,而從藝術表現的角度和方式,更可能是一種挑戰。陳琦的智慧之處在於他從時間的痕跡入手,以他特長的精緻考究的思維和手藝,結合現代的視覺表達方式和圖像方式, 將“時間”物化為藝術的物件和圖像,綜合呈現在書籍、版畫、木雕、影像,使“時間”成為可觸摸之物,可觀賞之物,更成為可體驗、可思維之物之象。
時間簡譜之書局部
反求諸心(節選)
文/ 劉禮賓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美術學研究所講師。
自“星星畫展”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自覺或不自覺地被視為啟蒙(或者批判)的工具,藝術家也被視為啟蒙者(或革命者)。一直到現在,這一外向批判式的藝術模式仍然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邏輯基礎和立基點。既往的中國當代藝術史的書寫也多以此為線索進行梳理。在這類書寫中,一批內觀式的、注重自我精神塑造的藝術家,因為他們的低調潛行,其價值或者被忽略了,或者被低估了,陳琦便是這一類的藝術家。
發展至時下,中國當代藝術亟需在兩個維度上進行推進:一方面是藝術家自我精神世界的塑造,這個塑造需要從深度以及廣度上展開;另一方面是藝術形式語言上的錘鍊,沒有藝術語言的創新,中國當代藝術仍然屬於跟風式的、圖解式的藝術潮流,而沒有作為藝術自律存在的充分理由。…在藝術創作中,陳琦很早便發現自己的個人氣質以及藝術追求不同於85美術新潮時期的前衛藝術家—他更注重的是對自我精神世界的挖掘、磨礪以及錘鍊;通過二十餘年的專注實踐,,陳琦極大地推進了浮水印木刻藝術語言的獨立性和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