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切割-關於《時間簡譜•書》
文/ 錢大經
上海大學公共藝術研究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陳琦2010年的新作《時間簡譜•書》是一件作品組合:在幾冊裝訂成書本形態的紙質材料上,切割刻洞而成。構思來源於對蠹蟲啃噬書本形成孔洞的觀察。書是供人閱讀的,陳琦做成這樣一本“書”,具有要求觀者 “閱讀”的強烈暗示。但此書無一文字,滿紙是迷一樣的圈形孔洞,孔洞的形態又是由切割多層紙材來完成。面對這樣一件被切割的“千瘡百孔”的作品,驚艷是驚艷的,但一時之間很難有理解性的把握。它實際上是對我們觀看經驗的挑戰,並隨之而來的是對我們美學判斷力的考問。
我有幸觸摸式閱讀過這本《時間簡譜》。零距離觀看,機械般的精準用刀,切割出等高線似的圈形洞痕,向深處層層遞進,螺旋式的越旋越小,待到深絕處突又引領出下一組旋向別處的洞痕,令觀者輕度的眩暈。觀看久之,會催眠一般的使人聯想起蠹痕、溶洞、亙古洪荒的自然地表、某種生物、細胞裂變甚至性的暗示,總之,一切有關生命和時間運作的意象。
單頁翻動,空心輪廓所呈現的還是熟悉的陳琦美感秩序:敏感的曲線互動,形與形之間流轉的空間關係,高古遊絲一般的平面描述。
數頁疊翻,不同頁面的孔洞形成輪廓錯位,開始産生了幻化效果:形狀變換、投影移動,隨著二維移向三維空間産生的幻覺,物理形態由此向化學形態轉化,頁面之間瀰漫開一股“呼吸著的氣體”。
我們可能要調整觀看方式,以適應這件作品。由於切割産生的雙重性,誘導觀者採用雙向線性的視角:平面與縱深同時觀看。這容易顧此而失彼,正是這得失的恍惚之間,有曖昧的夢境在。
這件作品從名稱到具體手段充滿詩性,但一如陳琦以往的作品,感性形態的背後是哲理思維的支撐。我有時暗暗納罕藝術家陳琦在作品形成過程中的知識份子態度,擔心窮盡思辨的慣性會使最終的感染力有所減損。但是看看他那些黑暗中蠱媚的荷花,凝固的黑白流水,螺旋蠕動的洞痕,不但視覺效果極佳,其情感的張力也足夠。他是怎樣做到的?我想,這是陳琦將其深思熟慮的抽象哲理進行詩化的結果。將事物的抽象敘述轉化為對事物的無限聯想,想像使事物産生詩性,這樣的詩性因為基於思辨,所以不同於模擬現實的簡單抒情。在陳琦這裡,詩化絕不是抒情,這是包括《時間簡譜》在內的陳琦作品的理念特徵。
因此,我們就能領悟到在他的詩性畫面中思想的重量,柔美的形狀則是由嚴謹的理性排列而成。《時間簡譜》中每一次切割都經過精密的計算與控制,那種可媲比機械加工的“無感情”用刀,早已將傳統雕版的“刀味”消解。聽他説起作品形成的技術步驟,簡直就是一項科研工程設計,這樣産生的結果註定與俗世的“詩情畫意”無關,卻與“大象無形”的境界相連。
從早期作品《荷》、《水》系列到現在的《時間簡譜》,陳琦作品的面貌越來越“冷”,曾經的情感汁液愈加“固化”。他的作品是“無時代”的,與浮躁的當下保持距離。但他工蜂般的勞作,卻有實證性質的可靠。他從不“一瀉千里”,卻在平靜的建構,這是陳琦的特色。一如古人的編織雲錦,一針一戳,平淡而重復,織出的卻是一片溫柔敦厚。
陳琦以切割顛覆自己,完成向三維甚至四維的冒險,他切割出一片多重含義的空間,這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的閱讀。
whit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