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新買家投機打亂畫廊運營模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2-30 12:58:33 | 文章來源: 上海證券報

2013年,拍賣行或各種基金的炒作讓藝術家群體人心浮動,使畫廊主們發現,與藝術家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愈發睏難;新買家、新資金的進入,雖然為整個業態發展提供了新動力,隨之而來的急功近利心態也打亂了畫廊經模式;與此同時,今年火爆的“新水墨”熱竟成為一些處境艱難的畫廊業的“救世主”。

炒作風下人心浮動 藝術家嫌畫廊“慢”

曾有業內統計機構調查指出,北京地區畫廊中,七成處於不盈利狀態,甚至虧本經營。無論這種判斷是否有嚴謹的調查支撐,但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近些年,隨著拍賣行、藝術品基金等鉅額資本的入場運作,以傳統代理制、低成本經營為模式的畫廊業一直處於蕭條期。

畫廊業的經營困境,除一直以來的房租上漲、代理成本過高、利潤空間小等等,在今年也面臨著與藝術家合作困難的加劇。北京某畫廊負責人曾向記者訴苦,如今有各類藝術品基金入場炒作藝術家,使得一些急於求成的中青年藝術家不願意選擇與畫廊合作。

“比如,一些基金承諾藝術家年增長率50%、翻倍甚至更高,這在畫廊可做不到。我們培養藝術家一般的年增長率保持在20%到30%,這是比較合理的價格漲幅。可是,現在很多藝術家覺得漲得慢,不願意跟畫廊長期合作。畫廊想要拴住藝術家越來越難。”他告訴記者,現在很多藝術家可能都不願意跟畫廊簽約,只是按照項目合作的形式,也就是展覽合作。這樣對藝術家束縛小,但對於畫廊來説,則面臨著難以有穩定的代理合作藝術家,也就意味著很難在經營定位上有長期的規劃。

新買家投機打亂畫廊運營模式

“很多新買家並不是從一級市場認識藝術品、藝術家的,他們大多先從拍賣行了解行情,然後再去畫廊尋找作品。”北京索卡畫廊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一些人成為藝術品的搬運工,從拍賣行了解行情,然後到畫廊買作品,再高價賣出去。”這造成原本由畫廊穩定計劃培養的藝術家,在短期內的市場價格迅速增長。

“很多新買家,資金雄厚,但目光短淺,並不是真的熱愛藝術,只是想從中短期謀利。”這是一位畫廊從業者的抱怨,也是目前市場的一個現實。

今年,“新買家入場”是拍賣市場上的一大特點。儘管中國經濟處於保持低速增長的時期,但經濟的低增長似乎並沒有導致藝術品市場的低增長。

南京先鋒當代藝術中心館長朱彤認為,在整體宏觀經濟的低增長過程中,反而出現了有大量的資金開始關注藝術品市場的現象,“其實各個拍賣公司也都有感覺,在今年秋季拍賣中至少有30%到50%新買家入場。我的身邊也感覺到越來越多新的企業和藏家開始諮詢如何進入這個市場。”

新買家的入市必然會給市場帶來新的活力。從傳統書畫、文玩雜項到當代繪畫,從各拍賣行到一級市場的線下交易,新買家進入市場帶入了大量資金。

“由於畫廊所起到的作用有限,市場又過於急功近利,使得多數新買家的投機心理加重,造成在一些新買家進入市場的時候,很難建立從喜愛到收藏、再到增值的觀念。”北京空間站畫廊負責人馮穎告訴記者。

“新水墨”熱扭轉畫廊乾坤

儘管多數畫廊銷售業績並不盡如人意,但今年的新水墨、當代水墨的異常火熱,挽救了不少處於困境中的畫廊。大大小小的“水墨畫展”、“水墨聯展”,不僅成為一些本土畫廊的“興奮劑”,甚至成了一些外資畫廊救命的“回元丹”。

去年曾傳出要退出北京的日本“東京畫廊”,在經過一段休整後,重新振作,推出系列展覽。據業內人士透露,東京畫廊的“重振”,不僅與其在海外市場經營出現轉機有關,也與今年在中國國內選擇與一些正處於上升勢頭的“新水墨”中青年畫家合作有關。伴隨著中國市場的“水墨熱”,國際畫廊以規範的經營模式、更接地氣的經營策略,逐漸擺脫了困境,轉危為安。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