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投機背後的藝術品市場:鑒定人才青黃不接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2-11 15:13:28 | 文章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近日,在北京舉行的幾場藝術品拍賣會上,許多中國當代藝術品相繼拍出天價,但過度以價格飆升為特徵的當代藝術品市場,穿透出缺乏穩定性的病灶,因為藝術品價值的內在穩定性本質需時間沉澱,以摒棄價格不穩定下的投機炒作成分。

應該説,非典後中國藝術品收藏市場進入了一個飛躍發展的黃金時期。不過,目前藝術品市場帶有以下特點:一是目標純粹,以升值盈利為目的,一是各類金融資本開始逐鹿藝術品收藏市場,而以投資為根本思想導向的收藏本質上是一種投機,與真正的收藏有本質區別。

當前藝術品市場中的一些痼疾,為市場注入諸多不確定性。痼疾頑癥根源於文化方面的缺鈣。五四至今,經世致用為第一要務的實用主義教育佔絕對主導,國人在美育文化和哲學思辨方面的長期“缺鈣”,導致了民眾面對美與醜、雅與俗的分辨嚴重不足,這就成為偽藝術、偽收藏能存在的文化基礎。如以“藝術品”這一概念來模糊真偽,運營機構不對物品的真偽進行把關和保證,從而使不少贗品、偽品堂而皇之地進入高端流通領域;又如隨著啟功、楊仁凱等前輩大家的辭世,體制內的鑒定人才開始青黃不接,目前國內專業鑒定機構多為各級文博部門,收藏領域出現了不少偽鑒定機構,偽鑒定家;同時,鑽營體制職位,人為製造價格空間,形成了一種以官位高低決定價格高低的不良風氣。

同時,相比海外消費者對藝術、生命以及宇宙具有自己獨立見解和認識不同,國內近三十年來的藝術教育,走的依然是重技藝輕文化的路子,國內現當代藝術家先天文化修養和文化思辨的不足,嚴重折損了中國現當代藝術品的內涵價值,導致現當代藝術品沒有堅實的理解和消費土壤,這些狀況決定了現當代藝術品市場是極不穩固的,市場上某人某件作品的高價成交,若以資本運作的視角來看,某種程度上穿透著或隱或顯的腐敗及洗錢現象。畢竟,既然國內現當代的藝術品價值缺乏文化修養和思辨內涵而不穩定,拍賣高價背後也就為腐敗和洗錢等提供土壤,如直接的金錢勾兌風險過大,以價值不穩定的現當代藝術品為行受賄載體,變性進行利益輸送也就成了不錯的通道和橋梁。這就不難理解國內部分專業人士對現當代藝術品高價不解,甚至不啻之緣由。

這種境況下,資本的進入使藝術品市場烙有“概念運作”等痕跡。拿黃君璧的繪畫來講,2010年開始突漲,沒多久就翻了幾番,在2012年價位突然急轉直下,而曾梵志先生《最後的晚餐》近來拍出了1.8億的天價,輿論界對其是否會有這個價值議論紛紛,相信今後自有公論。另外,天價藝術品的出現,也與國內國外資本的共同作用有關,圓明園十二獸首隱現海外拍賣會的事情,正是國內外資本力量博弈的最好案例。

當然,金融資本的進入也標誌著藝術品投資市場成熟期的到來。如今市場活躍著專業的藝術品投資團隊、藝術品投資基金等,及經過十年的交易數據積累,為解決藝術品價格或價值的資本運作提供了一個相對可信的風險評估依據,緩解了藝術品難以估價的傳統難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