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行有點兒意外
據悉,今年春拍新面孔頻頻亮相,穿梭在各家拍賣公司大大小小的專場中——不少拍賣企業對此感同身受。
例如5月底,北京保利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春拍預展。據該公司執行董事趙旭介紹,預展一開始,他們就發現今年藝術市場有了許多新買家。保利春拍推出的50個專場覆蓋了藝術市場的各個門類,每天有上萬人次的參觀人群,總的參觀人數達到4萬人次。隨後的拍賣會也人氣十足,每個專場吸引了上千人。趙旭認為,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事後根據保利拍賣的財務統計顯示,今年春拍的新買家人數增加了一倍。
6月5日,北京匡時以近現代書畫為主的夜場拍賣開拍。全場50余件拍品,成交額高達4.1億元,僅有兩件標的流拍。而在對媒體談及感受時,北京匡時拍賣公司董事長董國強表示,在這一輪行情中,100萬元至300萬元的作品成交情況良好,可以判斷市場進入了大量新買家,這些人無力問鼎高價拍品,而是瞄準了大師作品中價位較低的或是二線藝術家的精品。“參與藝術品市場的人、關注市場的人明顯增多,而且確實有很多生面孔、我們不熟悉的人進場。”他指出。
不僅北方的拍賣會上新買家熱鬧“趕場”,在南方城市,新買家入市的現象也比較普遍。
“像北京保利、匡時所提到的新買家現象,在朵雲軒的拍場上也有體現。”上海朵雲軒拍賣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説道。而在今年春拍首輪亮相的榮寶齋(上海)首期大眾收藏拍賣會也印證了這一點,3個專場2000余萬元的成交額,當中就有不少新買家的貢獻。
在廣州,多家拍賣行負責人分析起今年春拍行情時都不約而同地表示,數十萬元至兩三百萬元的拍品成交率高於以往,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買家增多。據悉,有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廣州春拍超過四成客戶為新入市。
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的“掌門人”甘學軍告訴中國商報記者,與以往有所區別的是,今年的新買家群體明顯表現得比較客觀、理性。“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會盲目去追逐競價。”他們的舉動不僅令甘學軍和眾多拍賣業人士認為“是可喜現象”,也讓他們坦言“之前的確有些‘始料未及’”。
托起中端市場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鋻於去年秋拍行業整體成績並不理想,因此,在今年春拍開始前,行業內普遍預測“悲觀”。然而,新鮮血液的進入,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市場格局,還為市場注入了一針有效的“強心劑”,令業界為之一振。於是,在刮目相看的同時,也引發了眾人對於新買家群體的好奇——他們的收藏喜好如何,由怎樣的群體組成?
出手快、準、狠。目標藏品通常估價不高,卻師出有名,具備大眾文化內涵。這是西泠老買家們對於今年出現的這些新面孔的普遍印象。
多次參加拍賣會的一位資深業內人士今年認真地觀察了一把新買家,在他看來,像吳湖帆、唐雲、謝稚柳、陳佩秋、陸抑非、程十發、劉旦宅等藝術家,雖然不是近年來中國近現代書畫拍場上的先鋒人物,卻屬於“硬通貨”,新老買家都喜歡。另外,像豐子愷、關良等人的作品,雖然近些年的拍場價格算不上“高端”,卻由於充滿文化情趣,也很受新買家的歡迎,行情普遍走高。
同時,由同一藏家提供或同一上款人的拍品,因來源可靠和品質不錯,也受到新買家的青睞。例如,在此次西泠春拍上,一張8萬元起拍的謝稚柳《天竺鳴禽圖》,經過多輪競拍,最終以138萬元成交。這幅作品係文化名人程頌萬上款。
實際上,新買家在中國近現代書畫專場上的表現,只是這個群體在今年春拍當中的一個典型性縮影。據了解,無論是書畫、瓷器、錢幣還是文玩雜項,甚至相對“偏門”的碑帖、文獻、信札等,那些文化藝術含量高、中低價位的“小而精”拍品一般普遍反響熱烈,很輕鬆地就以遠超估價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價格成交。而托起這個中端市場的,正是大量新買家。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今年春拍市場涌現出的這批新買家群體中,實業家佔了相當一部分比例,年齡階段以60後、70後為主,也有少數80後。此外,開始投身拍場的還有70後、80後的白領階層,他們有自己的心理預期,只要在承受範圍內,對競價的波動並不十分敏感。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以前多在古玩市場“淘寶”,現在開始轉向拍賣會的“老藏家”,也構成了今年新買家的一部分。
“相當一部分收藏者認為,現在在古玩市場難以買到‘好東西’,如果追求精品,還是得上拍賣會。再説國內的藏家似乎都一個‘通病’,市場越好越發‘惜賣’,因此交流交換的渠道也開始變得有限。”廣東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分析道。
為何選擇當前入市
事實上,對於一個行業而言,新舊更替是很正常的迴圈。記者注意到,之所以今年新買家群體格外“惹眼”,很大程度上與當前中國的古玩藝術品市場處於敏感的回調期有關。這又延伸出另外一個問題——選擇在這樣的環境下入市,是出於何種考慮?
“催生今年春拍新買家群體的出現,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國內傳統投資環境的不景氣;二是拍賣企業經營思路的悄然變化。”北京一位長期關注藝術品市場的分析人士指出。
該人士進一步解釋道,對於第一點,眾所週知,不僅近年來股市、房産低迷,就連近段時間,黃金價格也一改早前的強勢,連續出現調整。而在另一方面,大多數分析人士事先對於今年春拍並不看好,於是,古玩藝術品成為不少有投資意願的人眼中的“下一塊洼地”,更有機會可淘。
除了受大的環境背景影響,從商業運作的角度分析,買賣雙方的變化必然存在相輔相成的關係,既基於新買家對市場價值的認識,也與拍賣公司如今不再執拗于高價、天價拍品,在兼顧的同時也更加注重拍賣的親民化、大眾化不無關係。這一點,從今年春拍中各家推出各具特色的專場、無底價拍賣就能窺見一斑。“可以看出,在市場回調的今天,相當一部分拍賣行為了應對生存發展的壓力,已在陸續調整思路,摸索消費者心理,迎合市場。”分析人士認為。
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陸鏡清的看法則更具一層“深意”,他認為,新買家的表現突出,還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拍賣企業的品牌效應。有研究表明,理論上,品牌效應在公司成立5年後更加突出,5年、8年是敏感界限。陸鏡清表示,新買家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拍賣企業品牌的提升、發展。
喜好與投資並重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出現的這批拍場新買家身上,有一定文化內涵、更注重拍品的藝術價值,是體現他們特點的普遍“印記標簽”。既強調愛好,也注重投資效應,兩者不可或缺,是這一群體與投機者最為明顯的區別。
買哪個門類、買什麼?據了解,一般而言,有相當實力的新買家們,比如實業家,通常會請國內有信譽的鑒定專家來為自己參加拍賣掌眼。而即使有了“護航”的人,他們自己還要親自了解準備入手的拍品行情。
據一位知情人士講,國內一家知名保險公司的負責人就能稱得上是今年的新買家,不僅有很‘牛’的鑒定專家為其作指導,參拍前,他還習慣性會讓自己的助理列印出相關資料,認真研究,“這樣的例子很典型”。
作為白領階層、普通大眾,儘管難以享受到如此高規格專家“貼身”服務,但也絕不會盲目出手。上網查詢相關常識、進論壇向前輩們討教,或者請教周圍玩收藏的經驗人士,採訪中,不止一位近一兩年剛入市的買家表示,資訊時代,要找學習和提高的渠道並不難。
“正是因為新買家入市的時候,市場價格起點高,無形中給新買家對待藝術價值的理解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也會和以往的藏家有所不同。同時加上知識結構普遍廣和深,新買家通常會對於藏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更為關注,甚至比“前輩”更重視藝術價值。”陸鏡清説。
當然,欣賞藝術價值的同時,他們多數也不忘考慮投資效應。這一點,從新買家們普遍愛好市場中“二線”名頭的作品就能窺見一斑:一是為以後的升值空間打算;二是相比已經在市場上形成高價的“一線”藝術家作品,從真偽的角度出發風險系數要小。
“藝術品的增值本來就是長期過程。不論是出於什麼原因而買下,具備藝術價值、歷史價值,‘有故事’的藏品升值是必然的,只不過是時間長短而已。所謂收藏、投資、消費通常是相輔相成、互相轉化的,按照現代人玩收藏的理念,把它們割裂開,逐個分析,完全沒有意義。”一位80後藏者一語道破了大多數人的心聲。
業內普遍觀點認為,當前藝術品市場的回調階段催生出了這批新買家,而他們的出現,又使得藝術品收藏更加細化、理性,成為中國收藏隊伍、中國拍賣業發展日趨成熟的一種標誌。
“中國的藝術品市場與中國的整個經濟相比,依然遠遠不能匹配。因此,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也是必然。‘新鮮血液’不斷進入,原來的老的力量不斷維持,如此迴圈,藝術品市場才能隨之不斷提升。”業內人士強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