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下一波潮流誰做主?——首屆國際藝術市場論壇紀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6-18 17:10:3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下面我把時間交給我們在場的聽眾和嘉賓,臺上台下産生互動。大家可以直接向發言嘉賓提一些問題。

池剛:我想請問季玉年女士,這一年多有很多畫廊到香港開分支機構,這種現象給你這樣的香港本土畫廊帶來什麼樣的變化?是不是産生了更多的機會和挑戰?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另外大陸畫廊到香港之後與香港本土畫廊彼此之間的溝通交流多嗎?

季玉年:這兩年不僅大陸的畫廊,歐洲和美國畫廊都開到香港來了。香港本土畫廊最近也成立了本土畫廊會,因為大家覺得有壓力,會質疑怎麼會來那麼多畫廊?日後如何生存?

之前香港的畫廊不太多,競爭也小,所以過得很舒坦。但實際上畫廊之間要有競爭才好,因為畫廊多了才能營造氛圍,所以我非常歡迎各個地方的畫廊開到香港來。壓力其實在每一個行業都存在,現在資源太多,無論是畫廊業還是銀行界,或者金融業,只有經營好才能生存。所以我不會因為自身是香港的老畫廊,就過得舒服,我現在依舊每天在檢討,把心態放在剛起步的階段,來了那麼多優秀畫廊,要重新思考在大的環境裏,怎樣才能站住腳。

香港的經濟大家都很了解,大陸人都到中環買名牌,所有的國際大名牌都來香港。2008年以後經濟很糟糕,香港各大行業指數都在下降,但是名牌的經濟效益依舊最好,所以中環地區的租金必然上漲。我們在中環有一個畫廊,今年租金漲了兩倍。所以大陸的畫廊到了香港也要考慮,你的定位是什麼,能堅持多久?

謝尚晉:通常我們都知道藏家分為傳統型、消費型和知識型,我想問一下鄭林先生,你們的畫廊如何培養和區分這些藏家的?更主要是怎麼維護和開發他們?

鄭林:我覺得藏家只要收藏作品就是對當代藝術的支援。投資型藏家和消費型藏家相比,我們自然覺得消費型藏家更好一點,這是因為消費型藏家不會輕易把作品拿出去賣掉。唐人畫廊的市場銷售有一個條款,要求藏家在三到五年內不能隨便將作品拿去拍賣。當然藏家的發展是需要經歷一個從雅俗共賞到專業,再到長期收藏的過程,也就是説藏家的發展和畫廊是同步前進的。

現在亞洲甚至中國藏家中,有很多大藏家很有影響力,所以很少去看展覽,也不太了解藝術家,反而更多去看拍賣成交數據,覺得誰高我就買誰,這是一些大藏家的弊端。藏家一般都會認為拍賣市場上價格高的是精品,但實際上,真正好的藏家應該是買未來而不是現在的市場價,我覺得當代藝術真正的發展不應該單純依靠拍賣。

所以我一直倡導“收藏現在的學術價值,未來的商業價值”這個理念。藏家在現在的拍賣市場上買到的價格高的作品,都是經過十年、二十年的學術價值積累的結果。

胡丹潔:我觀察到一個中國當代藝術很有意思的現象:畫廊、拍賣公司以及藝博會都在談論學術,這是不是意味著學術目前在中國還處於缺席地位?究竟怎樣才能建構一個完整的學術體系,或者加強學術話語權?剛才勞倫斯先生提到現在的藝術已經不再是中國當代藝術,而是國際當代藝術,這個“國際”是不是已經被消費?如果當代藝術是國際的,那麼學術夠國際化嗎?我想請季玉年女士和勞倫斯先生回答這個問題。

季玉年:我經營藝術20年的感受是,大部分買家是藝術愛好者,他們看到感動自己的作品,於是買回家去,越看越高興。我覺得香港有一個比大陸好的地方在於,她是國際大都會,大多數藏家是在“消費”藝術品,他們只買喜歡的作品,並且能夠與之對話,這其實是整個市場中比較健康的地方。有了藏家的喜歡,才能支援更多年輕藝術家的發展。

龔繼遂:請勞倫斯先生講一講學術建設的缺位應當誰來承擔?應該是多元化格局還是西方主導格局,或者是應當由本土學術機構承擔的格局?

勞倫斯:我不知道。

龔繼遂:不但你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今天我們談學術建構、商業建構、第一市場、第二市場功能的問題,都沒有機會展開討論。在與藝術品交易息息相關的民間商業行動、學術機構的學術研究之外,還有大的國家政策、制度配套的問題,也牽扯到我們的文化建設和稅務政策,現在很多事情正在發生。最近香港博覽會就直接或間接地牽扯到中國整個文化政策和稅務配套問題,這個問題沒有展開,我們希望各位能夠專門討論並關注這個問題,也希望“下一波潮流誰做主”這個話題可以持續討論下去。

王雪芹: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今天的討論就到此為止。但我們的論壇活動會繼續做下去,也希望通過對不同話題的深入探討,促進藝術界的學術建設,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謝謝在座各位嘉賓、各位發言者,謝謝大家的參與!

   上一頁   1   2   3   4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