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中國藝術市場解析:從西往東看的潛臺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20 14:58:15 | 文章來源: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根據Artprice相關數據,2011年,張大千與齊白石的作品拍賣總額達到世界排名第一與第二,安迪·沃霍排名第三,畢加索退居第四,前十名中還有徐悲鴻、吳冠中、傅抱石、李可染,六位中國藝術家佔盡世界藝術市場拍賣排名的風頭,讓人無法不對中國藝術資本的蠢蠢欲動刮目相看。

去年的另一件大事,是巴塞爾藝博會控股香港國際藝術展。近兩年,馬淩、高古軒、德薩爾特、白立方等國際知名畫廊相繼進駐香港,其他如倫敦的西蒙·李、巴黎的佩羅丹等也在籌備中。高古軒更簽下曾梵志,讓人不禁對西方畫廊推廣中國當代藝術充滿期待。

巴塞爾移步香港,業內的普遍説法是國際藝術市場的中心東移,或是全球藝術市場産生多極化趨勢。或許後者的説法更貼切一些。事實上,中國憑藉其經濟規模與發展前景,加之資本運作在藝術市場中的重大份額,正在孕育一個頗具行動力的本土市場,並且,這個市場具備脫離于西方藝術市場標準的自主性與獨立性。

國際大型畫廊與巴塞爾紛紛進駐北京、上海和香港,會讓人擔憂他們對中國當代藝術標準的進一步“誘導”。但事實上,西方藝術市場操作有著嚴格的標準承襲,即便産生“誘導”,也有較為充分的歷史與社會參考脈絡。所不同的是,中國當代藝術在找回自身價值之前,將會面對西方藝術市場機制與中國本土藝術市場的雙重運作目標。

換言之,就當下中國藝術市場在全球藝術市場中的角色和前景,可能存在兩種視角:西方視角與中國視角。當大量西方藝術商業機制靠近中國藝術市場、而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學術討論還遠遠跟不上商業腳步時,往往會産生一些問題。

從Artprice的報告分析方式就可看出一些有趣跡象。2011年度報告顯示,現代藝術仍然是世界藝術市場的主體,而這一分析是建立在亞洲藝術市場與非亞洲藝術市場的分類基礎之上。也即是説,亞洲(中國)是一類藝術市場,而歐美澳中東等國家地區則組成另一類藝術市場。顯然,這種分類有著最基本的美學常識與歷史原因,但Artprice在製作年度報告時,按照西方藝術品分類標準來統計亞洲藝術市場的數據,這樣的視角就比較有趣。

西方藝術市場中,藝術家與藝術品分類是一件重要的基本工作。西方拍賣行的分類通常是古典大師、19世紀、現代藝術、戰後(二戰)與當代五個領域。這種時代劃分與學院的現當代藝術定義有所差別,但就拍賣行業運作本身而言十分便利。Artprice的2011年度報告對亞洲市場與非亞洲市場的五種藝術品流通做出統計,並加以比較:現代藝術仍是兩大市場的重頭(亞洲市場佔54%,非亞洲市場佔51%),其次為古典大師(亞洲13%,非亞洲8%)、19世紀(亞洲13%,非亞洲4%)、戰後(亞洲10%,非亞洲25%)及當代(亞洲10%,非亞洲10%)。

且不論Artprice在用上述五類標準衡量亞洲藝術市場時,是否丟失或忽略了某些標準與數據,其亞洲與非亞洲市場分類的方式便提示出某種介入中國藝術市場的方式。如今的共識是,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品市場。如果我們把這個論斷當作一種寄託、希望與樂觀挑戰的話,西方也許更指向某種操作性的潛在空間,或曰資源的高度豐富性與利潤的高回報性。對於西方藝術界而言,張大千與齊白石的拍賣排名並不代表藝術的成功,而是告訴他們中國有多少資本在做無目的的流動。

一些對中國比較了解的西方畫廊反覆強調,不要忘記中國的龐大與人口的眾多。一個居住了3000名藝術家的村莊,在中國人看來習以為常,在西方藝術經銷商的眼裏則是難以想像的。西方藝術經銷商很清楚,在茫茫的中國藝術家人口中,許多藝術家聰明的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美學的理念,並且靈巧地將之納入自己的當代思考與創作中。這些審美標準與理念將遇到具備同樣經歷、想法的中國“消費者”的共鳴——即當下中國的大型收藏家及未來的中小型收藏家。而中國目前的城市化經濟發展,正在不斷孕育具備這種能力的社會群體,其未來的潛力可觀。因此,審美、思想與文化的同質性,必然將培養出一個相對獨立並自主的本土藝術市場。

那麼西方藝術商業機構的機遇在哪呢?正是當下中國標準不一而嘈雜的現狀所預留出的潛在操作空間。中國被擺在了國際競爭機制的前臺。得以進入國際流通領域的中國當代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稱之為西方藝術市場競爭機制中的“勝利者”,而這些“勝利者”還將受到進一步篩選,在經歷藝術、美學、社會、歷史的反覆審判後,直至留出可以被邀請到當代藝術核心價值體系中去的藝術家(名垂青史)。這種建立在殘酷競爭基礎上的價值篩選是藝術界永不泯滅的核心特徵之一。

目前,這一篩選機制的絕大部分決策者仍是西方人。西方對東方當代藝術的解讀往往從文化品的角度延伸出其當代藝術的價值。但顯然,中國的當代藝術無法被簡單的文化理由稀釋。中國當代藝術家所特有的自我消解與客體消解式語言,既具備某種普遍性,又帶有中國藝術家獨有的特徵。

上述論斷仍過於學術化。換言之,巴塞爾也好,西方各大知名畫廊也好,他們代理中國藝術家並將之推入國際流通領域,是為中國藝術家創造更多的競爭機遇,也使中國藝術家有機會搭上全球化的競爭列車。事實上,西方頂尖的畫廊、博覽會、博物館等,已經位於藝術世界標準金字塔中的尖頂,並且在相對穩定的標準環境中運作。我們與其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價值被西方藝術市場操作,不如呼籲多出現一些有識之士,把握長遠利益,把中國本土藝術市場的獨立性運作出來,同時更加關注那些不以盈利為目標但關注國際視野的藝術機構。藝術世界是一個信譽體系,追逐短期利益,在長遠看來,必然是一種可惜的放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