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2012年影響力報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25 11:43:00 | 文章來源: 收藏投資導刊

近日,在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FIAC)舉辦期間,全球最大的藝術市場分析網站Artprice發佈了新一輪當代藝術品交易情況以及全球藝術市場主要發展趨勢的分析報告。報告稱,總體而言,過去一年最顯著的變化無疑是藝術市場的地緣政治正從西方轉向東方。受到持續發展經濟的推動及高端需求的增大,中國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市場。與歐美地區經濟發展停滯的局面相比,南太平洋地區當代藝術市場卻取得前所未有的進展。就當代藝術作品交易情況而言,這是一個破紀錄的年份,藝術品高端市場從未有如此的活力。

在2011年上半年,中國藝術品交易(當代、近現代及古代)的總成交額為16億歐元,領先英美兩大傳統藝術市場強國(英國為12億歐元,美國為9.65億歐元)。與此同時,在2008年,佳士得和蘇富比(微網志)兩大拍賣行在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所佔份額為72%,但在近年來,他們的主導地位卻受到中國拍賣行的衝擊,在成交額排名前10位的拍賣公司中,中國佔了7席。就當代藝術板塊而言,在同一時期,中國當代藝術交易額首次超過美國,(中國為3.9億歐元,美國為2.27億歐元),英國以1.77億歐元位居第三,當前,亞洲南太平洋地區的當代藝術成交總額佔全球交易額的一半。

而ArtTactic在11月8日發佈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信心指數則表明:中國當代藝術仍舊保持樂觀態勢,目前的指數為80點,這在該網站的調查中都算很高的。儘管如此,市場信心還有待接下來的6個月的考察,很多專家都表示對目前市場增長率的持續性甚為關注,接受調查的49%的專家相信在接下來的6個月中,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將會保持平穩增長。

《經濟學人》在其最近一篇文章中講到,“購買中國當代藝術不是膽小的人做的事。沒有任何機構會為當代藝術收藏家提供相應的參考標準,非常少的獨立批評家或者策展人能判斷一位在世藝術家的作品是否足夠好,能夠經歷時間的考驗”,但這些都沒能阻止中國買家。

按照Artprice的説法,中國藏家和投資客經濟狀況穩定,不差錢,“受到愛國主義驅使”,很多年輕一代的購買者傾向於購買本國的當代藝術品。正是這種持續的需求,使得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在過去幾年産生了一種極端且迅速的杠桿效應,實際上,如果按照成交總額計算,在排名前10的當代藝術成交中,中國當代藝術家佔據排行榜的半壁江山。

除了真正大名頭的美國藝術家,比如巴斯奎特、傑夫·昆斯、理查德·普林斯外,進入前10位的還有英國的達明·赫斯特和日本的村上隆。除此之外,排名前10的名單中,其餘的均為中國當代藝術家。其中,以“面具”系列油畫獲得顯赫名聲的曾梵志在年度排行榜中,他的作品總成交額為3924萬歐元,位居當代藝術家成交總額排行第2位;張曉剛(微網志)以3006萬歐元的拍賣成交總額排在傑夫·昆斯之後;陳逸飛排名第5位;此外,王沂東以1623萬歐元的拍賣總成交額名列第7位;周春芽(微網志)以1455萬歐元的拍賣成交總額名列第10位。在近一年間全球前100名銷售巨鱷當代藝術家中,中國的藝術家佔據45席。

也許Artprice報告中提及的一點,會讓所有的中國買家憤怒,其表示,中國現在是全球藝術市場的老大了,及其對本土化作品的固執趣味,促使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價格如直升機一般急速飆升,報告認為“亞太地區沒有老道、高雅、成熟的西方式需求,但是藝博會和展覽可能會提升亞洲人的藝術品位。”言外之意,新入市的中國買家關注的是“不合適的、錯誤的”藝術類型,西方人會改變這點,當代藝術品的價格最終會降下來,回歸理性。中國富有的收藏家以愛國主義的熱情,正在搶購同胞的作品,助長了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全線飄紅。由此,西方藝術界的部分人士斷定,中國當代藝術飆升的價格只是暫時的。

然而,《狂之又狂的東方:一位美國藝術批評家在中國的冒險之旅》一書的作者芭芭拉·波拉克卻公開表示不同意這一觀點,“我認為我們還在用一種以歐洲為中心的觀點來權衡什麼是最好的當代藝術,而那種認為我們需要教會他們什麼品位的觀點是非常狹隘的”。

很多西方人還認為中國的藝術市場只是地域性的現象,但波拉克卻相信,中國藝術市場的規模證實了這是不能被忽視的力量,目前唯一處於增長勢頭的是中國藝術品市場,作為藝術中心的中國的崛起正在顛覆傳統的以西方主導的藝術品市場。

當然,中國藏家基本只關注中國本地的藝術品,榜單上一些藝術家完全是中國藝術市場規則不明充起來的,而其中一些傳統的水墨畫家,他們基本不為西方所知,“一些藝術家在西方藝術傳統之外,另外一些藝術家沒能得到西方藝術機構的關注”,波拉克認為,這些都阻礙了中國藝術家被西方人認同接受。

雖然緩慢,但這種形勢也在逐步發生改變,例如,FIAC負責人詹妮弗·弗萊就介紹,作為歐洲頂級藝博會之一的FIAC正計劃擴大中國藝術家在這一盛會上的出場比重。“中國不斷産生非常有意思的藝術作品”,這點是吸引他們的關鍵。但是在2011年該藝博會的168個參展畫廊中,來自中國的僅有一家。

此外,西方其他地方正在發生急速的變化,波拉克介紹,幾乎紐約的每家主要畫廊現在都有一位合作的中國藝術家,美國的佩斯和高古軒畫廊分支在香港已步入正軌,英國的白立方畫廊香港分部即將開啟。“佩斯、高古軒和白立方意識到,如果他們不培養中國藝術家,他們將無法生存,這一事實顯示了中國人藝術口味的力量。”

現在,中國主要的拍賣公司將手臂伸向了國際市場,中國嘉德(微網志)近日宣佈將於2012年在倫敦建立分部,而北京保利也高調表示,將在紐約建立分支機構,發展其在美國的客戶。發展不到30年的中國拍賣公司叫板300多年曆史的老牌拍賣行,著實讓人刮目相看。這一切也迫使西方藝術世界必須為中國這顆正在崛起的新星留出一席之地。

編譯/ 黃輝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