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院校學生作品進入拍賣:藝術市場的雙刃劍?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12 12:06:07 | 文章來源: 藝術市場

考察中國藝術市場的現狀後,我們卻發現,“大學時代”之類的拍賣活動,儘管表面上起到了扶植年輕藝術家的作用,實際上卻給藝術家、收藏家、經營機構提供了十分不利的價值導向,必將使本已亂象叢生的中國藝術市場變得更加混亂。

藝術院校學生作品直接踏進了拍賣市場,對藝術市場來説是一把雙刃劍

2010年12月,大學生藝術網與某知名拍賣公司聯手主辦的首屆“大學時代——中國藝術院校學生作品專場”在北京國際飯店舉辦,參拍作品345件,成交率76%,成交額425萬元。受此次成功的鼓勵,2011年9月,兩個機構再次攜手舉辦了“大學時代”專場,將其打造成一個年度盛筵,並再次取得了成交額270萬元、成交率40.68%的成績。2011年底,該專場的作品徵集活動又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以籌備次年的拍賣。

“大學時代”橫空出世,立即被看做廣大在校生的福音,每次徵集活動都應者如雲,學子們期待著在拍賣中被藏家接納,此後能在市場上高歌挺進。

對這件大好事品頭論足,無疑很讓人厭煩。畢竟,在工作難尋、機會難得的社會裏,花費了四年、甚至七年在院校裏苦讀的學子,誰不夢想著早日成名?擁有良好客戶資源的知名拍賣行鼎力相助,自然應該為人稱道。

國際藝術品市場的規則,是由畫廊擔任一級市場,藏家主要通過畫廊購買作品,拍賣行則經營大師級作品,很少有藝術家繞過畫廊直接出售作品,更不用説直接送拍了。2008年9月,達明·赫斯特自己把作品拿給蘇富比,被看作藝術家直接送拍的特例,而他這麼做也只是想考察一下在拍賣市場急遽擴張的現狀下,自己究竟處於什麼位置。但在當代中國,大多數藏家都是直接從拍賣行購買作品,這造成了兩個後果:一、一級市場長期得不到健康發展,畫廊的生存空間十分有限,除了著名外資畫廊和少數規模較大的本土畫廊,大多數畫廊都勉強度日,很難維持收支平衡。二、拍賣行公佈的數字成了藏家的唯一參照,藏家只關心作品漲幅、不關心作品品質,實際上,他們只是投機者。這就是市場現狀,儘管學者和博物館長們竭力呼籲建立良好的收藏體系、培養高素質的本土收藏家、推動當代藝術健康發展,但在以拍賣行為唯一參照的市場結構中,這些目標是不可能達成的。

就藝術家而言,近年最大的變化是年輕藝術家的磨練期越來越短,“70後”“80後”,甚至“90後”藝術家成名的速度令人瞠目結舌。以致于剛剛走進藝術院校的技法類學生,不是先考慮提高創作能力,而是先考慮聯絡畫廊、拍賣行。理論類學生的情況也類似,很多人不考慮提高理論水準,而是進校就想當策展人、批評家,不管水準如何,先到處折騰一番,博個出名出位。早日參加社會活動固然能帶來一些機會,但從長期來看,對學生的成長十分不利。更重要的是,浮躁的心態導致了學院氛圍的變化:藝術院校不再是培育藝術家的地方,而變成了商場、戰場。對於任何一個國家的藝術和藝術市場來説,這都是最大的災難。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