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藝術教育是藝術市場的基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10 09:08:05 | 文章來源: 投資有道

在國外,大型藝術展覽是藝術産業鏈中一個重要的營利模式,借助展品的高檔定位,能吸引到大量資金關注。但在市場發展尚不成熟的國內,大型藝術展覽的營利模式相當有限。

後世博時代上海首個重量級文化盛宴——“2011畢加索中國大展”已接近尾聲。這個持續多月的藝術大展成為了2011年末上海的焦點。談及這次展覽,身為策展人的謝定偉表示,壓力很大,但很開心。

2011畢加索中國大展策展人謝定偉

策展經濟壓力很大

這次價值6.78億歐元(約60億人民幣)的畢加索62幅真跡得以現身滬上,多虧了巴黎畢加索美術館的擴建工程。當年,畢加索逝世以後,他的遺産太過龐大,以至於他的繼承人甚至付不起鉅額的遺産稅,於是法國政府挑選了包括240多幅油畫在內的5000多件作品,作為“遺産稅”徵走了,由此建立畢加索美術館。現在,由於美術館需要擴建,美術館中的作品被分成兩批,在全球巡展。而這一機會,被深諳國際藝術市場的謝定偉敏銳地捕捉住了。

“策劃這次展覽其實壓力很大,光借展費、運輸和保險就耗資巨大。另外就是國內藝術會展市場還不成熟,如在國外,這樣大規模的畫展都不是政府出資的,而是有成熟的商業模式。”謝定偉透露,這次展覽總投資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其中給巴黎畢加索美術館的借展費是100萬歐元(約900萬元人民幣);世博中國館3個月的場地費是300萬元人民幣;為62件真跡購買保險費又花去了數百萬元人民幣;此外,還有動用8架飛機運送畫作、展覽行銷、開發衍生産品而付給畢加索基金會的板權費以及安保費用等等。

在國外,大型藝術展覽是藝術産業鏈中一個重要的營利模式,借助展品的高檔定位,能吸引到大量資金關注。但在市場發展尚不成熟的國內,大型藝術展覽的營利模式相當有限。以此次展覽為例,主要回收成本的模式仍然限于門票和畢加索作品的授權衍生品收益等。謝定偉預期,整個展覽最佳設想是近百萬人次,心理期望大致在40~50萬人次。而這顯然遠遠不夠回收先期的5000萬元投資。

授權衍生品方面價格也頗是燙手,光是畫冊的板權費就高達3.5萬歐元(約人民幣31.5萬元),而通常被認為最具有市場吸引力的授權複製品卻因為畢加索基金會從不進行相關授權所以無法操作。

現場出售的授權衍生品,相對都比較昂貴,如畢加索的畫冊,精裝大開本的380元,小開本的雜誌大小,賣80元。印有畢加索作品的各種周邊産品,書籤60元、小筆電40元、T恤80元、雨傘300元,而印有《朵拉·瑪爾肖像》的絲巾更是標價800元。這些昂貴的授權衍生品,觀眾的認可度有多高確實是一個疑問。“當然,我們還會有點商業行為、企業品牌宣傳贊助等,不過總的來説,我們還是做好了虧損的準備,這也在我們承受範圍之內。我一直認為,文化事業並不是一個很有油水的事業,做文化事業本身就不能抱著賺錢的想法。”

西方藝術品中國發展瓶頸

近兩年,中國藝術市場飛速成長,並成為全球藝術市場的復蘇引擎。據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趙力統計,今年中國藝術市場規模預計達到2000億元人民幣,其中年度市場資金增量預計高達700億元人民幣,已經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二大藝術市場。但與世界市場相比,中國藝術市場有一個特點,即中國本土書畫作品往往能受到資金瘋狂追捧,而海外的大師級作品卻始終無法吸引國內買家的關注。

對此,長居紐約的謝定偉表示:“西方藝術大作在國際市場上歷來是價格標桿的引領者,世界藝術市場成交額排前十的作品相當一部分都是出自西方藝術大師之手。目前西方藝術作品之所以在國內不是太受關注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國內對這些西方大師了解不多,另一個是對一些作品看不懂。”

“就拿畢加索來説,畢加索的名字相信國內都聽説過,但真正能説出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有過什麼代表作的有幾個人?真正看過畢加索作品的又有幾個人?”謝定偉反問。

在謝定偉看來,藝術教育是藝術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比如畢加索,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中國幾次與畢加索擦肩而過。清末民初到海外留學的一批藝術大師,更偏重於西方文藝復興作品和印象派作品,對當時就已經名聲卓著的畢加索介紹卻相對較少。改革開放後,國內所接觸的已經是西方當代藝術,同樣錯過了對畢加索的關注。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即目前國內很難找出研究畢加索的專家。這種情況下,自然無法帶給投資人信心來購買畢加索作品。

“曾經有個在日本的朋友,通過我聯繫國內買家,希望能尋找中國買家出售兩幅畢加索作品。這兩幅作品都有清晰的流傳記錄,應該説還是比較讓人放心的。但最終國內還是沒有人敢出手,都怕上當。”謝定偉解釋,像畢加索的作品,國內沒人看得懂,而對海外拍賣行或者海外專家的鑒定結果,國內買家通常又信不過,所以很少會出手購買。

“從大趨勢看,未來西方頂級藝術作品還是有很大可能吸引國內買家的興趣,但如果要能確實達成交易,最大的困難之一就在於作品的鑒定。權威的西方藝術鑒定人才將決定這個市場的未來發展。”

海派書畫潛力很大

除了藝術展策展人外,謝定偉還有一個身份——著名海派書畫家謝稚柳之子。近年來,伴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迅猛發展,國內眾多近現代大家的作品價格都如同坐了火箭一般飛漲,相比之下,昔日獨樹一幟的海派書畫大家的作品卻相對遜色,談起這一現狀,謝定偉卻並不擔憂。

“仔細分析下市場就可以看到,目前市場上價格高的主要是北方書畫家,其中一個很大原因就是北方藏家們市場炒作意識普遍較高。”謝定偉表示。據介紹,目前市場上流行“結盟托市”,即一批藏家相互結成聯盟,一旦市場上出現他們所收藏的書畫家作品,就會聯合起來集資高價買進,以防止該書畫家作品價格走低。

“海派書畫家的作品的購買者多為上海藏家,往往缺乏北方藏家那種市場炒作意識,而擅長炒作的北方藏家對海派書畫不熟悉,不願炒作。”謝定偉開玩笑地表示,“北方人要在拍賣市場上買一張畫,事先會大規模炒作,弄得人盡皆知。上海人要買一張畫,往往會想辦法通知朋友們都不要插手,寧可沒有人知道有這個拍賣,這樣自己可以用最低價格買進。”

此外,在中國整個拍賣市場定位中,上海拍賣公司數量、規模皆遠無法與北京相比,這導致藏家們往往認為上海拍賣的多為中端作品,而非頂級作品,使得多在上海拍賣市場出現的海派作品難以受到藏家關注。

“其實近些年海派作品價格上升很快,比如我父親的作品價格兩年間幾乎漲了5倍。”謝定偉介紹。有資料顯示,謝稚柳作品精品價格目前普遍超過20萬元/平方尺,甚至不乏50~100萬元/平方尺的高價位作品。

謝定偉説:“藝術市場有著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短期的炒作畢竟只能在一定時間內影響市場。以海派藝術作品的高品質,相信其在國內藝術市場中的地位定將越來越得到應有的重視。現在因為價格不算太高,所以很多海派精品都沒有流出來,一旦價格上去了,很可能會出現一股海派書畫熱。”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