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中國當代藝術要天價更要市場穩健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24 09:59:17 | 文章來源: 北京商報

  隨著夏、秋兩季拍賣會已排上時刻表,素有藝術品市場風向標之稱的拍賣公司眾口一詞:爆發後的當代藝術品有望持續發力,迎來新一輪高漲。然而業內專家警示,中國當代藝術品交易尚需“小火慢工”,培育和沉澱穩健的收藏市場。

  

吳冠中《獅子林》


  中國當代藝術品交易今年異常火爆。不少作品頻繁創出天價,成交紀錄不斷刷新。其中吳冠中作品《獅子林》更是以1.15億元成交,創造了中國現當代藝術的新紀錄和吳冠中個人作品拍賣紀錄。隨著夏、秋兩季拍賣會已排上時刻表,素有藝術品市場風向標之稱的拍賣公司眾口一詞:爆發後的當代藝術品有望持續發力,迎來新一輪高漲。然而業內專家警示,中國當代藝術品交易尚需“小火慢工”,培育和沉澱穩健的收藏市場。  

國際藏家“好奇”入場 當代藝術市場沉寂多年  

早在今年春拍之前,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可以説一直處於“沉寂”狀態。  

“現在看來,當代藝術是藝術品市場一個不可或缺的門類,但在最初的市場裏並沒有細分出"當代藝術"這一領域,更不用説中國當代藝術了。”中央美院藝術市場研究分析中心研究員馬學東介紹。最早介入當代藝術品拍賣的蘇富比和佳士得也僅僅將中國當代藝術納入“亞洲當代藝術”板塊,該板塊包含日本、南韓、東南亞等諸多國家。  

早在1993年,佳士得最早舉辦中國當代油畫專場拍賣。其中便出現陳逸飛的《黃河頌》,以及劉曉東和于紅等人的作品。“而此時國內的拍賣公司大都還沒有成立,即便早期成立的拍賣公司如嘉德、朵雲軒等也都處於摸索階段。那時候,當代藝術叫做"中國油畫和雕塑",是冷門中的冷門。”此後,從1993-2005年秋拍,十餘年間當代藝術一直不溫不火,但馬學東認為,這也不能算是領域沉寂,因為當代藝術作品的創作其實是與市場發展有一定程度同步性的。  

目前所提的“當代藝術”概念,學術界通常指的是“85美術新潮”之後的作品,“而國內到1993年才出現了拍賣公司,對比兩個時間不難發現,當時很多藝術家都還沒有市場概念”。馬學東表示。  

相對於國內的“波瀾不驚”,國際市場對當代藝術的關註明顯要搶先一拍。20世紀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品引起國際收藏關注,最早的藏家是駐北京的外國使館的官員和外國公司的首席代表。而他們的目的往往是好奇,或者為自己在中國的工作留個紀念。其中就有推動中國當代藝術品收藏發展的前瑞士駐華大使烏利·西克。進入2000年以後,海外對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收藏進入一個“專業化”時期,即開始出現專門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大收藏家,其中,以比利時收藏家尤倫斯最為盛名。馬學東認為,相比國內藏家,海外的收藏家了解國際藝術狀況的機會比較多,願望也比較強烈,對價值判斷的準確性也就比較高。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