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市場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金融危機下,藝術媒體如何渡過難關?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12 00:30:59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美術週刊

    正如論壇主題所説,“許多老一代批評家最初也是從雜誌編輯做起的,今天各類藝術媒體中的青年編輯、記者,也都有這方面身份轉變的趨勢”,和很多媒體從業者一樣,我也曾有過這方面的轉型思考,但有兩點困惑一直沒有解決:(1)藝術批評是不是藝術媒體轉向的最好選擇?類似演員轉行當導演、模特兒當設計師,這些轉行的動力是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熱愛?(2)論壇的議題之一所説,“藝術媒體如何體現批評的力量和學術的引領作用”?但是,令我困惑的是,今天的藝術媒體、藝術批評是否真的具備這樣看似偉大的社會職能?所謂的“批評的力量和學術的引領作用”是不是只是這個圈子的一廂情願?特別是在經濟蕭條的今天,很多藝術媒體的日子可謂步履唯艱,生存都成問題,談論引導學術,我個人多少覺得有點紙上談兵。從一個國家到一個媒體再到一個人,只有自身足夠強大,才有資格和力量去引導和批評別人。現在很切實的問題是,國際國內的經濟環境蕭條,畫家的日子不好過,是否還需要這麼多批評和批評家。我認為討論當下經濟環境下,媒體特別是藝術媒體如何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如何渡過難關也許更現實。

    采編和經營,和世間萬物一樣,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對於任何媒體來説,也都是重要問題。只不過,不同類型的媒體,解決方式迥異。大眾媒體,分工細緻,采編和經營往往分得很開,人員各司其職。雖然前者不能創造直接的經濟價值,但往往會通過很明確細緻的要求來約束一線采編人員的工作行為,以保證稿件這一産品的品質。比如採訪要有細節感和趣味性,再例如,某家都市報甚至嚴格要求每個記者當月要有幾條自己所住社區的稿件、必須有現場採訪的稿件等,非常細緻甚至苛刻。

    另一種類型往往是藝術類雜誌,特別是一些近年隨著藝術市場火爆而崛起的雜誌,采編和經營的分工可能並不像前者那麼細緻。事實上,采編和經營之間的度,很難平衡,雖然一些選題可以實現“雙贏”,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大牌藝術家多半不動聲色就令媒體追逐;願意出錢宣傳包裝自我的藝術家,往往學術品位有限。另外,現在的媒體太多、太濫、良莠不齊,加上一些記者的不自愛,也損害了媒體的尊嚴和形象。現在的經濟危機刷掉了一些畫廊、一些畫家,對於媒體而言,也是如此。大浪淘沙,雖然痛苦,但未嘗不是好事,未嘗不是機會。

    據我了解,目前的藝術媒體在應對危機的方式上都有以下幾種表現。

    (1) 慘烈型 直接關門或者減少期數者,比如月刊變季刊,甚至半年也出不了一期。

    (2) 節約型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有些藝術雜誌明顯薄了很多。還有個別媒體將開本變小,進口紙換國産紙,減少印刷的特殊工藝等。

    (3) 手術型 其實是上一條的延伸,因為要縮減成本,所以直接自己動手術,和其他行業一樣,裁員對於藝術媒體來説也再所難免。沒被裁掉的人員,往往工作量和工作強度都比經濟危機前更大。最近某藝術雜誌人員全部換血,也可歸於此類。

    (4) 出擊型 經濟蕭條時期,媒體的廣告量下滑很正常,所以有的媒體就採取了獨闢蹊徑、取長補短的方式,比如擴大雜誌的包容範圍、開闢更容易和廣告接軌的欄目等。

    事實上,今天的當代藝術市場,其實又何嘗與此不是類似。作為媒體人,我們似乎都有這樣的經驗以及無奈:一場展覽來了,一件文物開箱,我們都要爭相去報道哪件藝術品最值錢、身價最高,因為要引起大眾關注。是引導讀者還是附和大眾,似乎是每個媒體要面對的難題。今天我們談到媒體的責任和力量,我認為立足社會,研究一些類似的現實問題,少一些空談,這都是你我需要多著力的。

    (作者係《藝術市場》編輯部主任)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拿什麼來拯救你——金融危機中的當代藝術
· 金融危機下的藝術及市場
· 金融危機--寒流吹進北京798藝術區
· 全球金融危機 宋莊畫家被迫上街兜售
· 金融危機來勢洶洶 藝術市場下滑新藝術家上位
· 藝術批評的“媒體化”與藝術媒體的“批評化”
· 針對2008年藝術媒體現狀的評述
· 段 君:藝術媒體的危機
· 中國當代藝術媒體的現狀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