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的藝術及市場

時間:2009-02-19 14:25:57 | 來源:中國證券網

危機:來自外部更來自內部

在收藏市場裏,購買力的變化實際上是非常緩慢的。二次大戰之前基本上是針對傳統藝術的收藏市場。二次大戰以後開始進入收藏家的轉型期,開始關注歐美的現代藝術,也出現了新的收藏家。這些新的收藏家,當時都是三十多歲的新人,而他們直至2000年左右一直在發揮作用,最終推動並實現了西方藝術品市場從傳統藝術向現代藝術的收藏轉型。也就是説西方藝術品市場從對傳統藝術的收藏轉向為現代藝術的收藏的整個過程有50年左右的時間。

與之相反的是,1998年左右收藏當代藝術的收藏家比例首次突破了50%,但是到了2006年這個比例高達80%以上。也就是説西方收藏從現代藝術轉向當代藝術的變化太過劇烈,僅僅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此外還有投資的力量,使得全球藝術品市場從收藏市場轉向了投資性市場,這種轉向也非常的劇烈,尤其是在2003年之後這種轉向的力度越來越大。

轉向太快的弊端非常多,首先是缺乏對價值的整體思考,其次是價格的泡沫化。價格泡沫化的結果,一是大家搶盤,作品不斷被叫出了天價;二是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家被邊緣化,因為他們不可能像投資者那樣去叫高價,他們需要很長的時間做判斷。尤其是在2008年高端藝術品的拍賣市場上,以前可能有兩百個人在買這個藝術家的作品,現在就變成三、五個人在叫高價。而在十年的快速轉型期中,很多人根本沒有時間去看自己收藏的作品到底好不好,越來越多的人在往前走的時候,突然會發現前面根本沒了目標,也就是説迷失了收藏自身的價值與意義了。

多樣化:危機之下藝術市場的增長真相

目前藝術創作的變化很大。如果沒有金融危機,中國當代藝術也會出現變化。週期性的金融危機是一個外部力量,把變化明確了。因為市場在前段時間太火爆了,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實際上2000年以後,藝術創作的方向已經出現了變化,各種媒材的創作越來越多了,年輕藝術家越來越成為創作力的主體,我覺得比以前更多元了。

對未來的趨勢,我覺得多元化的發展方向是重要的。金融危機的出現,會讓出更多的機會。如果説以前的藝術市場都是一線畫家的作品賣出天價,市場較為集中在少數人的身上。現在市場不好,大家便會嘗試年輕人的東西,中國以外藝術家的作品,譬如東南亞的藝術——菲律賓、越南啊……市場資源也就更加多元化。

大家很容易被市場的表像所迷惑。大家現在只看到拍賣市場總額縮水了50%,成交量也只有50%。高價位沒有了,這個市場好像垮下來了。這都是因為當代藝術在中國沒有草根市場,沒有收藏的歷史。國外的市場是穩定的金字塔狀,它有最基面的市場,然後經過無數價格不斷收縮的基面而形成“金字塔”。這是一個比較正常的理性的市場,參與的人很多。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中,恰恰參與的人就那些人,有一個人不行了,整個市場都會受到影響。

事實是金融危機之後,價格下降之後反而增加了人們的參與度與積極性,這導致了藝術市場的另一種增長方式,就是規模性的增長。現在的情況下出現了幾類購買人群:一類人覺得市場不好,是給我的機會,這些人有很強的收藏願望,直接構成了目前在高價位的亞洲或者全球當代藝術的購買力量;還有一批新進入的收藏者,很多剛買了四、五張的作品量,但是他們佔到了目前購買力的70%;還有一類就是喜歡我就買,但是價格不能太高,這是藝術消費人群。這些和新資源的引入一起構成了規模性增長的動力。

對策:危機之下美術館靈活機動的應對

很多美術館的運營依靠贊助資金,經濟危機一來,贊助資金削減很多,甚至會停止贊助項目。美術館和私人贊助有關的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項目活動的贊助。前一段我的學生做了一個研究,大概有80%的2008年度福布斯上榜的500強企業是做過藝術活動的項目贊助的,而在2008年奢侈品牌大概有90%以上的企業做過跟藝術有關的項目或者藝術贊助。如果經濟不好——比如,排在2008年500強裏的雷曼公司已經倒閉、AIG等公司也不好過——那麼藝術活動的贊助肯定會減少。企業對美術館的贊助,還有它們對美術館直接贊助,通常像國外的企業會捐錢給美術館做收藏資金,同樣最近這部分資金也隨著企業經濟情況的不好而縮水很多。

企業對美術館的作品捐贈是第三種形式的贊助,但是現在也在減少。很多企業面臨倒閉或者已經倒閉,那些它們所收藏的藝術品大多會以拍賣或其他方式把它們作為資産來加以處理。

所以經濟情況不好,無論是在贊助或在捐贈方面都對美術館産生非常大的影響。越是經濟出現危機,美術館的資金會越困難,但是去美術館的人會越多。

人們需要有個場所去疏解情緒,人們對美術館的需求卻在增加。所以在目前的情況下美術館做展覽必須要有針對性,而且要降低成本。在紐約,目前大館做小型展覽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而小館做組合式巡展的方式也成為了一種策略。

MOMA的董事就認為現在的對策就是做那些專題性與小型化的展覽。如果很多觀眾反饋意見説特別想看沃霍的展覽,他們就做這個展覽。

還有一類比MOMA小一些的美術館,就積極地成立各種各樣的美術館聯盟,整合各自的資源並放在一起運作。通過巡展的方案,預算共擔,降低保險費,把成本降到最低。而巡展也利於拉到更多的贊助商。

目前中國的美術館或許也應該這麼做。像上海、北京的一些小型美術館,沒有自己的固定收藏,不能做有特色的收藏展,他們就應該成立類似的展覽聯盟。

但是巡展或整合資源性的展覽,更需要根據觀眾的要求並結合自己的場館特色,這樣就會更加強調“策展”。在目前情況下的“策展”,不像以前只是一個觀念,它本身要有非常多的細節支撐,還要有細緻的傳達,以便讓觀眾充分了解展覽的內容和意義。

現在我們還要提出所謂的“策展技術支援系統”,精確到在現有的空間和展品的有限制的條件下,怎樣做一個大家喜歡的展覽。我覺得這會促進藝術管理的發展和策展人的水準。

信心:現在就是未來

目前已經出現了畫廊倒閉等現象。但是畫廊倒閉的原因很多,就是沒有金融危機也會有畫廊倒閉。目前的畫廊倒閉,其中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經濟情況的影響。譬如説一些畫廊的進場目的本來就不純;還有前幾年畫廊總是在比誰的地方大,盲目強調規模,這樣運營成本就會越來越高,操作上也會有問題;還有的畫廊判斷失誤,在高價位時大量囤積作品,現在這樣的庫存就有可能讓畫廊自身無法承受。

我認為對此的評估指標並不在於數量,如果説指標性的畫廊出現倒閉的現象,那麼影響確實會很大。現在最關鍵的是,這次被洗牌出局的肯定不會在未來再有機會了。之前畫廊的進場是憑資本,靠規模,沒有抓住核心的東西——藝術家的價值。很多畫廊都不重視這一點,但這卻是核心的競爭力。2008年之後我認為誰簽了更多有價值的藝術家,誰就是未來的好畫廊。而從這個角度而言,未來再進入的畫廊就跟它的“前輩”差距會很大,而真正成為了“後來者”。未來是一個“並不能完全用資本來説話的時代了”。因此,這次的金融危機從調整的角度來講,我覺得不是市場與價格的問題,而是整體調整和優化的過程。低谷過去之後,畫廊的門檻自然就提高了。

進入低谷後,我們才能真正看清一切。就像我們在生活中對“山”的觀察,“山”是什麼樣的,以前只看到“山坡”的這一面,我們對於“山”的另一面缺乏根本了解。2003年以來的這一波行情以及目前全球藝術品市場的變化,誰都可以説沒有經驗,因為我們面對的是與之前完全不同的市場情況。現在出現了下跌,反而讓我們認識到事情的全面性。而在這種全面性的了解之後,我們應該更有信心而不是悲觀失望。

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往往對過去充滿充滿留戀,對未來充滿期待,但是對於現在卻不知所措或者在躊躇中蹉跎。在我看來未來就是現在,只有把握住現在的人才能擁有確實的未來。而在目前的情況下,信心很重要,溫家寶總理説得很好,比黃金更重要的是信心。

反思:亟待改善藝術及其市場的環境

首先我認為媒體對大眾的引導非常重要。媒體應該對藝術這一文化現象有基本的了解,從而産生判斷力。許多媒體過去把藝術放在社會新聞中,後來把藝術放在財經新聞裏。藝術什麼時候才能獲得正常的渠道來被人們所了解呢?我認為對中國人的美育工作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對藝術市場反而是樂觀的,而這于國民美育卻是不樂觀的。

同樣我們應該反思甚至質疑目前的藝術體制本身。二戰以來的藝術體制本身,形成了一個各方利益越來越攪和在一起的局面,在質疑商業化的同時,自己也成為了商業化的主體,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反思。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