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針對2008年藝術媒體現狀的評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04 11:13:39 | 文章來源: 批評家

“八五新潮”時期,《美術思潮》和《江蘇畫刊》是影響中國現代藝術的兩本重要的刊物,與《中國美術報》合稱為當時的“兩刊一報”。其主要貢獻在於推動了當時“現代藝術思潮”的發展,當然這得意于它們思想活躍,文章一般都是比較講問題的。後來由於官方對現代藝術的態度導致《美術思潮》的停刊,即使《江蘇畫刊》延續了下來並在2003年改名為《畫刊》但如今它的前瞻性也逐漸消失了。

隨著近幾年來當代藝術市場的火爆發展,隨即也逐漸成為眾人追捧的對象,大家都想參與其中並分到一杯羹。而由於官方藝術雜誌的限制,並不能滿足這迅猛發展起來的當代藝術市場,所以民間資本開始投入到藝術雜誌中來,且發展速度迅猛,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到了2008年,包括許多無刊號的雜誌,僅北京就有十多本先後創刊。

這些雜誌由於約束性不大,所以在火爆的市場面前格外活躍。但現在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就是這些雜誌大多定位比較混亂,沒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即使在創刊當初制定了一個較好的方向,但在後面的實施過程中,也會因為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而不能完成或者不能保證一個較高的品質。

一雜誌內容的過於市場化

從現在藝術雜誌的刊名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有趣的現象,早期創刊的雜誌名稱中多出現“美術”兩個字,比如《美術》、《美術研究》、《美術思潮》、《美術觀察》、《世界美術》、《新美術》等。但現在人們則更喜歡用“藝術”這個詞,比如《世界藝術》、《藝術地圖》、《HI藝術》等等,名頭都大了,但內容特別是內容的深度卻沒得到拓展,根據調查可以發現大部分雜誌的內容大同小異,無外乎藝術新聞、展覽資訊及評論、藝術家介紹及藝術評論這幾大主要版塊,當然也不排除一些雜誌根據內容的需要增加的一些臨時欄目。這主要得益於近幾年來藝術市場以及畫廊、展覽數量的呈幾何倍數的迅猛發展,使得這些雜誌的發展方向也緊緊向這方面靠攏。就世界範圍來看架上繪畫的主流地位已經喪失,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裝置、行為、新媒體藝術也得到了發展,在理論界也引發了關於“架上繪畫會不會消亡”的爭論,但是近兩年這個問題卻在市場面前變的邊緣化了,雜誌也很少去報道那些不會給他們帶來利益的“非架上繪畫”藝術。而是每到週末,這些藝術雜誌的編輯、記者們便穿梭于各個展場之間,關注一下有什麼新的展覽開幕,有哪些藝術家、批評家參加開幕式,然後拍幾張照片作為雜誌的素材。而且通過對雜誌內容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好多雜誌“名不副實”。《世界藝術》在內容上雖然也有部分介紹國外藝術的篇幅,但僅僅是零星的,在整體上還是以中國的藝術為主,完全承托不起“世界藝術”這個名稱;《當代藝術與投資》從名字上看理應是一本藝術投資理財類雜誌,但在內容上卻絲毫不談藝術投資(見17頁圖7),與其他藝術類雜誌並無太大區別。

在調查的幾本藝術雜誌中,雜誌內容中新聞類廣告及展覽資訊都佔了很大的比重。比如《HI藝術》在連續三期中都佔50%左右,在08年第5期中更是佔到了55.9%,《當代藝術新聞》雖然也應當是以新聞類為主,但在08年第一期中佔71.5%的新聞及廣告,使整本雜誌儼然成了一本廣告手冊,即使《畫刊》這樣的老雜誌在內容機構上以“展覽”為中心的相關報道也佔了很大的比重,在08年的第9期中更是佔到了51.19%。作為一本藝術類專業雜誌,無論是做給大眾還是專業人士閱讀的,重要的是傳播藝術,提高對藝術的認識及辨別好壞的能力,但如此多的新聞類資訊在這方面起到的作用卻微乎其微。

訪談作為雜誌的一部分有助於我們直接的了解藝術家或者策展人、畫廊工作者的真實想法,對於一般的讀者來説也更通俗易懂。但當它所充當的作用在雜誌那裏成了一種組稿的重要形式時就發生了變化,成為了一種快速變成稿源的方式,取代了一些本應該由嚴肅的藝術評論的充當的部分,在許多雜誌那裏訪談類往往都要佔到30%左右,在《藝術地圖》08年第2期中更是佔到了43.7%。更嚴重的是某些訪談類內容是要收取版面費的,當然這也是為了雜誌的生存,但這樣一來,雜誌社在選擇訪談的對象以及內容上就喪失了自主性,有時候不得不為了版面費而去做一些意義不大的藝術家訪談,從而誤導了讀者。

二雜誌批判性的缺失

作為一本藝術雜誌,對藝術現象的深度評論是雜誌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它相對與網路媒體的優勢所在,但很多雜誌在這方面做的卻遠遠不夠,有些雜誌甚至根本沒有這方面的涉及而有些雜誌在不同期上所佔比重也變化很大,比如《世界藝術》在08年第1期中佔到21.64%,但在第2期中只有2.14%,如此大的反差只能説明雜誌對這內容的不重視,可有可無。

面對如今如秋風落葉般眾多的展覽,往往讓許多專業人士也形成了視覺疲勞。這個時候,雜誌做的就應該是挑選出一些優秀的和失敗的展覽,並對它做一個深度的研究和客觀的評價,這也是它相對於網路藝術媒體的優勢所在。確實大部分雜誌也都設置了“展覽評論”,《藝術當代》甚至佔到了30%左右,但現在的展覽評論大多都是輕描淡寫,基本都是由畫廊提供或者策展人撰寫的,而這些文章大都是讚美性質的,使讀者得不到對展覽的一個正確認識。

正如王林先生在他的部落格中寫到:90年代以來儘管藝術刊物越來越多,卻沒有一份能夠象當年《中國美術報》、《美術思潮》和《江蘇畫刊》那樣具有明確的、持續的批評意識。只有資訊的多寡、新舊、平奇的區別,只有嘩眾取寵的話題噱頭。我們已看不見如當年《江蘇畫刊》關於“中國畫出路”討論和關於“藝術意義”研究那樣的學術論爭。2008年的冬天對藝術界來説無疑是一個“嚴冬”,但也是一個讓藝術能夠重新洗牌的時刻。也希望藝術類雜誌也能避開藝術市場的影響,真正的去辦一本能探討問題的、持續長久的雜誌。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