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展覽

雙年展“導師問答”:易英老師談策展與當代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24 16:50:2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時間:2014年01月21日地點:中央美術學院 《世界美術》編輯部

問題:您如何理解策展?

易英:策展就是組織展覽,策展人就是展覽的組織者和負責人。展覽的情況形形色色,但任何展覽總得有人組織、安排。展覽本來都是反映領導意圖,策展人不過是一個執行人,也就是博物館的陳列部、展覽部主任。策展人本來不被關注的,因為這就是博物館的工作。博物館、美術館多了,展覽多了,就會有比較和競爭,一個好的展覽,除了客觀條件外,往往與策展有關,沒有優秀的博物館長或優秀的策展人,一些好的東西,可能會辦成平庸的展覽,或者相反,一些平常的東西,經策展人之手,可以做成優秀的展覽。前兩年在美國惠特尼看了一個展覽,覺得很有意思。博物館將其收藏的抽象藝術分六批展出,約三年時間,每一次反映一個學術主題。這一次的主題是“符號與抽象”,首推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戈特裏布,著重在有符號特徵的抽象繪畫。符號與抽象的關係,符號的意義和價值,符號的文化、歷史、社會的闡釋,都説得非常清楚。這樣的展覽,不僅加深我們對抽象藝術的認識,還有對歷史的認識,沒有很高的學術水準,做不出這樣的展覽。策展人的作用在這裡顯現出來,根據收藏、根據歷史去做展覽,反映對藝術、對歷史的重新認識。

問題:請進一步談談如何判斷策展水準的高低?

易英:即使對於當代藝術也是這樣。如果是推廣一個運動,像羅傑·弗萊那些人,批評家等於做了策展人的工作。策展不是批評家的主要工作,但有時批評家參與一些重要的當代藝術活動,比如高名潞的“89現代藝術展”、呂澎的“廣州油畫雙年展”,還包括像張頌仁、栗憲庭的“後89現代藝術展”。不管怎麼看都在歷史上産生過作用,總要有一定的歷史條件。那張頌仁不是批評家,但是他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就能起到作用。但是要有這麼一個人,不管他出於什麼樣的動機。張頌仁有國際的眼光,也有市場的眼光,加上歷史的機遇,這個展覽就有了歷史的意義,整個90年代的藝術都受到這個展覽的影響。不管怎麼説,策展是策展人的思想和意志的表達,尤其是思想。

問題:為什麼在當代藝術裏策展會顯得比較重要?

易英:當代藝術裏策展顯得比較重要,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説藝術的規模擴大了。傳統的藝術,在西方屬於宮廷、教會,是被庇護的。藝術家沒有很多自由,連展覽都很少。法國後來有官方展覽,由沙龍的委員會評審,服務於國家利益,同時也是商業需要。中國的展覽是從西方學來的,古代沒有什麼展覽,作品都是私下流傳,甚至連藝術創作都是私密性的。

到了現代主義以後,藝術市場支配藝術創作,藝術的功能也發生變化。它不是服務於權力或意識形態。在市場、收藏、審美、甚至娛樂等等方面都反映出多樣性和多元化。那麼藝術的創作也分為不同層次,傳統的、現代的、商業的,反映出不同的社會需求。目的不同,作品就有不同的呈現方式。比如,現代藝術運動一般是通過批評家組織展覽推廣,某種程度上也是市場的需要。審美和市場都失去了對藝術直接的判斷能力,策展工作是批評家來做,通過展覽推廣了藝術作品、藝術運動,也起到提高審美水準這樣一些作用。

藝術越往後發展,到了現在的情況是,藝術除了市場還有意識形態的問題。一般而言,對於藝術品的流通、接受都通過策展來實現。藝術家的主體作用在下降,接受者的主體作用、判斷能力各方面也在下降。很關鍵地,傳統的藝術在當代的視覺文化裏已經被邊緣化了。一個藝術家很難直接面對公眾,或面對收藏和市場。在藝術系統裏,藝術家沒有以前那麼重要。通過畫廊、博物館、批評家、收藏、策展等等,通過這樣一個系統,藝術作品才能成立。在這個中間,策展甚至也不起決定性作用,它只是一個使作品呈現的方式。

當代藝術不是傳統的形態,它的非架上的特點,更多地吸收了大眾文化、新媒體等因素。觀眾很難理解,需要一定的闡述。當代藝術在觀念和審美的範疇裏面屬於高端的形態。原來藝術的一部分功能已經被大眾文化取代了。由於它的高端性需要更多地闡釋。所謂策展就是一種闡釋的方式。它甚至於不作用於大眾,主要作用於意識形態,但會以展覽的方式讓大眾參與,對視覺文化、大眾文化産生影響。

問題:策展人需要什麼樣的素質和條件?

易英:不用,因為策展本身分為高端低端。

一個藝術家做展覽,要找策展人,因為藝術家本身並不了解當前藝術的狀況、市場的狀況、風格的走向。由於藝術規模的擴大,文化的多元性、多樣性等一些因素,藝術家自己很難把握,所以通過策展人做這些工作,其中涉及很多具體問題:展覽的陳設、和畫廊、博物館打交道、作品的保管、運輸等等一系列技術問題往往都是策展人來做。展覽由策展人承包,一般來説屬於比較低端的策展,但現在已經策展化了。

一般優秀的策展都在博物館、畫廊的條件下進行,在當前的情況下,國家意識形態、資本運作、全球化等等實際上是展覽隱形的背景。雙年展等大型展覽通過學術主持,更多地反映了一種意識形態和資本的關係。

問題:策展和藝術、和當代藝術是什麼關係?

易英:假定策展的東西擺在那,一堆菜、一堆原料擺在這兒,把菜做出來,關鍵是靠廚師的手藝。策展人不是種菜的人,是做菜的人。那麼到底策展和藝術是什麼關係呢?就是菜和廚師的關係,就是原料和廚師的關係。

批評家或者獨立策展人都是在教授、學者這樣的層面上。批評家上面更多地是文化的思潮。文化思潮會反映在當前文化的主流發展上,反映在視覺藝術、視覺文化,包括電影、音樂等各個領域,包括大眾文化本身。比如説幾個人策劃一部商業電影,往往投資越大思想越集中,實際上和展覽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説,批評家就是學術主持。批評家看著思想家,策展人看著批評家,藝術家看著策展人,形成這樣一個梯級結構。

所以現在你看,很重要的藝術家都不存在了,都是被炒作起來的。藝術的價值往往是批評家、策展人給附加上去的。往往會隨著一個潮流或者策展人的勁兒過去了,藝術家的聲望就下去了,價位也下去了。沒有一個相對固定的藝術價值標準。

現在沒有藝術大師,只有大眾文化裏面,只有電影、音樂裏才會有。藝術裏的大師人家也不認可。你説某某某某是大師,老百姓並不知道什麼大師不大師,你説張藝謀是大師大家都認可,馮小剛是大師大家都認可。永恒的東西根本就不存在,永恒性就在它的社會性,或者叫做永不歸復的社會性,就是社會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性,這就是黑格爾説的時代精神。時代精神指的是在一個歷史的橫斷面上所有的文化反映出它的共同的特徵。一個藝術作品如果在歷史的橫斷面上反映時代共同的文化特徵,這就是它的永恒性。想超越歷史是不可能的。超越歷史就是具有兩個時代的精神,甚至是五、六個時代,如果説從原始到現在都具有時代精神,你説怎麼可能呢?達·芬奇再偉大也是因為在那個時代,再去模倣有什麼用呢?

策展和藝術是一種文化的共生現象。當代藝術在於觀念性,觀念是什麼,觀念就是思想。當代藝術就是思想的表達,所以它和策展人能夠相適應。藝術原來的功能,使人感動的功能,使你回想你的生命、你的童年,你的往事、你的父母,你的家人,你的愛人等等與生命記憶有關係的都被電影、電視、流行歌曲取代了。唱一首小歌,你可能會唱得淚流滿面,開車的時候突然收音機裏放一首歌,你可能會特別感動。但是當代藝術不會給你那種感動。闡釋就是思想,闡釋不是藝術表達,所以當一個富於感受性的作品,經過闡釋以後就不是藝術作品,只是一個思想表達了。看作品如同閱讀一個思想一樣。

“審美”這個詞在德文指感覺。原來是哲學負責思想的部分,藝術負責感覺的部分,所以藝術是審美的。當代藝術是思想對思想,當然沒有審美了。在當代藝術裏面很少使用審美這個詞,一用審美這個詞肯定就是假當代藝術。比如分析一張畫,如果談它的風格、它的審美,那就説明這張畫不是當代藝術了,只是傳統的東西。

藝術創作從不同的文化中間出來,理解藝術就需要具備相應的知識。比如,挪威一個很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大家都看不懂,因為他用的是本地文字。而且,要理解他的藝術還需要了解他的大背景,北歐以及60,70年代整個西方文化的背景。現在是一個闡釋的時代。

(胡曉嵐/訪談、整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