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易英:中國元素壓倒中國現實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18 09:43:01 | 文章來源: 搜狐文化

"中國元素"仍處被支配階段

搜狐文化:前一陣成都雙年展的當代藝術展呂澎先生以“溪山清遠”作為主題,張曉剛的《紅梅》打破大眾對他作品的視覺習慣,運用傳統因素對藝術創作方式進行了新的探求。當代藝術從19世紀末開始,經過漫長的西學過程,到現在開始重新對傳統文化的審視與精神氣質的回顧,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當代藝術的又一個新階段?是不是有點類似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對希臘羅馬藝術的重新審視?

易英:不能這麼説吧,近十年來中國的藝術出現一個變化,採用中國的元素比較多。80年代受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90年代中國尤其在經濟、文化進入全球化的體系裏面。在全球化的體系裏面我們看到大量的中國元素這樣一個變化,很多人認為是藝術發展的一個積極的現象。其實不是的,其實在全球化的分工裏面我們是被支配的。中國沒有全球話語主導權,而是中國的中國文化,第三世界國家的第三世界國家文化,而西方國家們佔主導,他們叫全球文化。這反映出中國在目前的文化格局裏面,既不能超越傳統文化,又不能超越西方的主流文化,但這個情況比較複雜也存在很多爭議。就好像全球的經濟一樣西方還在制定遊戲規則,中國只能按照他們的遊戲規則來進行經濟活動,從來都是他們對我們進行施壓。

搜狐文化:就像當時美國的波普藝術?

易英:對,像前一陣人民幣升值、説我們盜竊他們的科學技術等,他們都是壓著我們,很難超越。只有哪一天中國超越了他們,這個時候才會覺得中國元素是最重要的。

當代藝術仍以"西方模式"發展

搜狐文化:但是現在一些外媒也開始認同中國當代藝術家,也出現一些好的評價。

易英:一共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們從90年代以來對中國某些藝術的扶持,像張曉剛、方力鈞等,這類藝術他們是一直扶持的。另外一方面,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剛才提到的中國元素等,這樣的東西還是引起西方的關注,因為在中國的發展中與西方的交往越來越密切,而且中國在某一方面比如説經濟還是有優勢和長處。這樣引起西方對中國不僅是文化包括政治和經濟的關注甚至是研究。有人已經提出“中國模式”的問題,現在還是以“西方模式”發展的,是不是會有另外一種以中國模式為主體,還是有很多研究和很多説法,批判的也有、否定的也有。所以還是在一個發展過程當中不能急於做出結論,關鍵是要看見現象背後的問題。

中國元素壓倒中國現實

易英:比如説剛才提到的中國元素,這不是説中國的文化在強勢的崛起,而是可能會介入西方全球化的這種限制。

搜狐文化:為什麼説會介入西方的全球化限制?

易英:只有製造中國的産品,才能進入西方的全球化格局,但是美國人要想進入中國的市場從來都是按照他們的意志,他們不要迎合我們,我們一直在迎合他們。像中國一些傳統的東西拿到西方可能也有一定的市場,但是我們有沒有一種領先於世界的文化呢?我們所謂的中國元素全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不中國現在的文化。所以今天討論會上我提了一個概念:我們是用中國元素來壓倒了中國現實,我們的藝術家不關注我們的現實,老去尋找傳統文化符號,地方文化符號,用這些東西來做為藝術。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得現實,藝術與現實的關係。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