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前海一起成長"拉開前海公共藝術季系列活動帷幕

時間: 2016-05-14 19:39:16 | 來源: 藝術中國

首頁> 資訊> 展評


前海公共藝術展揭幕現場-嘉賓、藝術家等合影

    5月12日下午,由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主辦,深圳市一和雅韻建築諮詢有限公司、北京市貴點畫廊有限公司承辦的“藝術,與前海一起成長”2016前海公共藝術季系列活動——前海公共藝術論壇暨公共藝術展在深圳前海揭幕。

    “此次前海公共藝術季在公共藝術史上創造了三個第一次:第一次在城市未開始大規模建設時,就用公共藝術來定義城市性和公共性;第一次全面促成由建築師和多領域藝術家跨界合作公共藝術作品;第一次規定公共藝術品要具有功能性,必須是能夠使用、能夠參與的公共藝術品”,前海公共藝術季聯合策展人、揭幕儀式主持人周榕先生介紹到。


前海公共藝術論壇現場


前海公共藝術展揭幕現場-前海管理局藺宏副局長致辭

    當日,前海管理局藺宏副局長,前海管理局城規處郭軍處長、葉偉華副處長,深圳市委外宣辦市設計之都推廣辦主任韓望喜,市規劃國土委副主任喬恒利,市文體旅遊局調研員劉東,南山區交通辦主任謝春華,策展人團隊栗憲庭、周榕、任克雷、刁中,建築師和藝術家張永和、張兆宏、Benjamin Beller、王天齊、尹毓俊、盧遠良、周力、白宇西、劉柏堅、伊藤彥子、陳文令、彭樂樂、武權、蔡雯瑛、Chris Lai、王永剛、車飛、林旭輝、王天農、廖振宇、崔凱,嘉賓王宏偉、宋宏燾、陳鈺夫及工作坊顧問、藝術評論家張海濤、舒陽,建築、規劃、文化領域的嘉賓黃偉文、王曉東、馮越強、宋宏燾、陳鈺夫、王宏偉等出席了揭幕儀式及論壇現場。


公共藝術展現場-觀眾與尹毓俊+盧遠良《春暖花開》作品互動


公共展現場-周力(左四)、白宇西(左五)與嘉賓在作品《朝隮》前

前海公共藝術季成為中國城市建設的新標桿

本次活動的總顧問栗憲庭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説,“希望公共藝術能夠真正成為中國城市未來建設的一個標桿,成為一個新的景觀,成為藝術調和現代城市人們焦慮的精神,把藝術還給城市,還給觀眾。”前海從建設初始就提出公共藝術建設的理念,這種理念是超前的,在國內是史無前例的。


公共藝術展現場-《微型CBD》栗憲庭(右二)

    2016年前海藝術公共季,自4月23日啟動以來,舉辦了“劉索拉與朋友們”的互動音樂會、“鯉躍前海——藝術學堂”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部分藝術活動已經提前向觀眾展示。藝術家、音樂家及深港兩地的師生積極參與,廣受媒體和觀眾關注。前海公共藝術季的成功舉辦,也有幸請到荷蘭著名先鋒建築師維尼•馬斯和日本“策展地圖十年坐標”清水敏男擔任顧問併為活動出謀劃策,而且擔任展覽總監的貴點藝術左函、前海管理局程亞妮以及創始點蔡雯瑛為前海公共藝術展的順利進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劉索拉與朋友們”的互動音樂會


“鯉躍前海——藝術學堂”活動現場

    前海公共藝術季啟動後便推出了包括藝術大家隋建國的《中國製造》、車飛的《瓶磚》、Chis Lai(荷蘭)《超自然》在內的四件裝置作品,和上述的兩項公共藝術活動。


隋建國《中國製造》

    隋建國的作品《中國製造》,是藝術原創性在世界對中國現成品的瘋狂需求面前一次表面上的完結;車飛的作品《瓶磚》是以中國鄉村突出的生態環境危機為背景所形成的設計思路,花瓣狀的水瓶可以用榫桙的方式插接在一起組成任何形狀的簡易構築物,既節約了包裝和堆放面積,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建材功能;Chis Lai(荷蘭)的作品《超自然》是一個可以操縱刺激觀眾觀感的裝置,它扭曲了觀眾的感識,但也展現出自然與不自然之間動態的、多重的關係。


車飛作品《瓶磚》

作為公共藝術季的重頭戲——公共藝術展“前海100米”和“青年藝術”正式集體亮相。“前海作為正在建設中的新城,舉辦公共藝術的意義就在於在新城建設的初始就播下藝術的種子,讓公共藝術和自貿新城一起成長,讓未來的前海更具魅力。同時邀請入住前海的企業,合夥人參與進來,目的也是想讓前海的企業、合夥人都能夠意識到責任,共同打造前海的未來,讓前海在成長前期超越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的可能性”。前海局藺宏副局長説,“這恰恰是我們堅持做公共藝術的意義,藝術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可以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息息相關。”

“前海100米”呈現了9件由藝術家與建築師跨界組合創作的大型城市傢具和道路裝置作品,展示于由露天停車場改建的展示空間中。其中不乏明星建築師和藝術家,如張永和、陳文令、王永剛、蕭昱、周力、彭樂樂等。同時還呈現了青年藝術家的大地藝術作品。


Chis Lai(荷蘭)《超自然》

    對於此次活動,深圳市委外宣辦市設計之都推廣辦主任韓望喜評價到:“一個城市沒有藝術的話,就像一棵樹沒有花朵。藝術家在這個世界上何為?前海公共藝術季叩問了藝術家創造性才華與一座城市未來的關係。”

    著名建築師張永和先生認為,“前海是一座年輕的城市,不僅要考慮硬體建設,還需考慮軟體建設。對於前海來説,建設自己的文化傳統,不是件容易的事,亦不是一個口號。需要一件件文化事件的慢慢積累,才能成為一個有文化的城市。”


前海公共藝術論壇現場

前海公共藝術論壇:在國內沒有太多先例

同日舉辦的前海公共藝術論壇,針對“公共藝術在前海的前景”展開激烈的研討,建築師、藝術家及支援企業組合彙報和分享了作品的創作理念,並與策展人、批評家、相關領導、前海企業以及媒體、公眾一起,共同探討前海建設進程中的公共藝術話題。藝術家和建築師組合的合作方式進行創作,讓他們進行思想雜交,做出了新的、非套路化的詮釋。

前海公共藝術季經過半年的籌劃和準備,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進行了創新,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此次活動的主辦方前海管理局葉偉華副處長認為,“‘前海100米’關注了前海建設中的現實需求,以城市道路、傢具為載體,推進建築師、藝術家實現了真正意義的跨界合作,展覽現場公眾也積極地參與和互動。這在國內也沒有特別多的先例”。


前海公共藝術季總顧問栗憲庭先生

普遍意義上的公共藝術更多的是一種公共雕塑展,縮小了公共藝術的本身實驗性。栗憲庭認為,“中國的城市建設基本上是模倣的。城市現代化發展迅速,藝術思想卻很滯後,人們生活在現代城市生活中看到的多是很傳統的藝術觀念,這次公共藝術把藝術的實驗性多種方法展現,展示在公眾場合,與公眾互動,改變了公眾的審美趣味,這也是藝術!”。

 

本次展覽特邀顧問任克雷先生認為,“前海公共藝術活動是很有遠見的,城市發展遵循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考慮到城市未來的成長性、持續性,對城市建設是引領性、實驗性的。此次跨界合作的公共藝術反映了一個現代的、多元的、有文化的現代城市的內涵”。


公共展現場-與會嘉賓在劉柏堅(香港)+伊藤彥子(日本)《合道城市微養生園》作品前

前海公共藝術展之前,參與者基本沒有公共藝術的概念,認知的公共藝術也只是普遍意義上的城市公共設施、城市雕塑等。這次活動引入了新的力量衝破了人們對常規設計的理解,打開了人的想像和認知的空間。本次聯合策展人周榕先生認為,“這次活動最成功的是,以實體的方式把城市公共藝術作品集中展現在眼前,讓參與者切身地感受到與公共藝術的互動及帶來的變化,從這點上來説,前海的公共藝術前景非常廣闊”。

本次聯合策展人刁中認為,“前海公共藝術季是讓不同的人一起來做這件事,這件事本身不是一個能讓人拷貝或常規的方式實現的,每一次都是在突破和創新。每一件作品都傾注了心血和希望,在滿意與不滿意中得到一種創新和思考,以及驚喜”。


張永和+隋建國+張兆宏作品《天空之城》圖解

    前海公共藝術展:前海100米及青年藝術作品精彩亮相

    《天空之城》作品,這是一個關於意外發現的故事。不管是它所創造的一組理想化的空間關係,還是其中獨具藝術性和互動性的城市傢具,都在訴説一種人與城市空間關係的立場,也激發了對人與社會關係的想像。在這裡,不經意的發現包括娓娓道來的音樂,不斷變換的空間序列,以及由使用者和內置傢具共同激發的細微動態變化,它們都在試圖將這兩重關係以微妙方式進行連接和匹配,同時也傳播著這不斷探索的旅程中的樂趣。


《微型CBD》:本傑明(法國)、王天齊、李心路

    《微型CBD》由13個不同尺寸與高度的摩天大廈構成的建築群。整個建築群,包括路面,皆是由同一種材料製造的:紅磚。隱藏在大廈裏的噴霧冷卻系統會通過擴散水滴來控制氣候和籠罩整個空間,成為一個朦朧的冷卻雲。不同高度的平臺式的傢具可以運用於非常廣泛而自由的陳列擺放與用途。人們在這個空間裏可以做什麼,不做什麼,並沒有被制約。微型CBD是一個純粹的抽象空間,一張空白頁,公眾將自己決定如何去使用他們的街道,如何去使用他們的城市。


尹毓俊+盧遠良作品《春暖花開》

《春暖花開》作品以風向標為基本構成元素,並將海子的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依附在柱子上,且每一個字都有它不同的朝向,可隨著風與人的流動而逐個轉動,以此形成一座具有文學色彩的公交車站。

在陽光或燈光的照射下,文字間形成斑駁的影子。公眾在等候公車的片刻中,既可以用不同的視角、順序來閱讀這首短詩,也可以在此重構一個個新的“海子”。

作品旨在一個完全由填海造地而成的新經濟區域——前海中塑造關於“美好生活”的公共輿論空間,讓詩意與人一同流散到各個地方。其中,既有理想主義的建構,也有關於現實社會的隱喻。


劉柏堅現身現場解説他與伊藤彥子作品《合道城市微養生園》

    作品《合道城市微養生園》,“合道”,謂合於自然或人事的道理,修神養性之最高境界。作品希望表達理想都市是自然養生合一,通過在城市街道旁融入充滿藝術氣息的養生空間,讓市民在上班休息時間也可以去鍛鍊伸展一番。快與慢的融合,人與人之間增加停留點,鼓勵片刻的交流,是鍛鍊、是園、是坐、是休息的所在,也是通往地塊綠色空間的門。


陳文令作品-作品《雨停》

《雨停》呼應了深圳這一城市多雨的特色,營造了這樣一個空間,有雨時來此避雨,無雨時來感受“雨”。

這個由立柱支撐金屬薄板頂棚構成的半封閉空間,天花設置了降水系統,在不下雨的天氣,頂棚下將會降下暴雨(如每小時降水量172mm);在下雨的天氣,頂棚下停止降水,成為人們躲雨、休憩的空間。是空間與城市的呼應,是人與空間的共情。


周力+白宇西《朝隮》

   

虹升霓散,雲出徑現。

恍兮惚兮,其中有象。

隮:雲氣升騰。《曹風•候人》:“薈兮蔚兮,南山朝隮。”《毛傳》:“隮,升雲也。”朱熹《集傳》:“朝隮,雲氣升騰也。”

隮:二,虹。《墉風•蝃蝀》:“朝隮于西,終朝其雨。”楊樹達《述林卷》:“隮亦謂虹,知古意虹為通稱,細分之,見於東方者謂之,見於西方者謂之隮也”


武權+彭樂樂作品《積木教堂》(夜晚效果)

作品《積木教堂》,勾起人們的兒時記憶,緩衝了在城市中穿梭忙碌的人的精神和視覺,柔軟著心靈柔軟著這座城市。

作品以最基本的積木造型,最現代的材料而形成光體門戶,週遭市井的音量控制著它的光彩。彩色樣式完全由車站周圍的城市街景聲所決定。當它最亮時,便是城市中一天最熱鬧的時刻,比如上下班的早晚高峰;而當城市安靜下來,隨著入夜它也隨之寂靜下來,變為幽幽的藍色,依然為晚歸的人遮風擋雨,指明前行道路。

它不只有光彩,同時還是個智慧性的”城市多功能廳”。它除了可以承載一般性媒體的責任,其互動式視屏還可以為市民提供全方位檢索、諮詢、預訂以及其他與城市相關的服務,比如子機充電、自動售貨機等。


陳育強(香港)+Chris LAI(荷蘭)+蔡雯瑛(香港)《城市表情》觀眾互動

作品《城市表情》,反思手機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希望通過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的公用電話亭和手機結合,創造一個裝置使得人們能夠真正的發生聯繫。而這個裝置還能將使用者的情緒呈現出來,形成了城市表情。

“城市表情”分成了能量站、手機通話區、燈光裝置這三個區域。在這些區域內能體驗到高速上網的樂趣,無形中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安全上網和通話的區域。同時在這些區域增加了一系列感應器來加強人與城市公共空間的互動,在不同情境下能體會到每個亭子不同的表情變化(每個亭子有九種表情變化)——城市“活”了起來,在此的短暫停留變得意趣盎然。


蕭昱+王永剛作品《流動》(曬網)

   

作品《流動》(曬網),作為城市綠地的“藝術館”,讓平民與藝術作品零距離接觸,或一瞬間變成相互的一部分。且每一個“藝術館”陣列組合,依據周邊的環境變化而改變——這裡設計一個膜結構的竹亭子,內部將藝術家蕭昱的一件藝術作品融在其中,亭子的頂部開口,可以局部透光,同時也可以有控制的透進少量的雨,讓大家感受不同天氣下城市生活的樂趣。

具有自然傳統記憶的亭子重新回到現代大城市。形成一系列“營”,與前海新的都市形成對話關係。

青年藝術家大地藝術

青年藝術家是城市生活最敏感的群體之一,他們的作品能夠透過強烈的主體感受和當下社會環境所遭遇的獨特事件,從而給人們帶來新鮮的體驗和不同思考方式的提示。


青年藝術家王天農作品《紀念碑》

    前海是人工填海造就的島嶼,是人類的一個創舉。人類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是與自然的“抗爭”——人類在與自然界的角力中,不斷地為自己爭取生存的空間與資源,而前海以及其他人造島嶼,便是人類從自然界索取到的寶貴生存空間。王天農的作品是對人造島地質的摹倣。巨大的土堆拔地而起,成為了地面的延伸,仿佛是一座紀念碑——紀念了渺小的人類,在與自然的博弈中取得的勝利。作品是前海的紀念碑,而前海是人類的紀念碑,滄海桑田,當故事成為現實,無數高樓大廈從曾經的海面上拔地而起時,我們不禁感嘆世界白雲蒼狗、今非昔比。


青年藝術家崔凱作品《LONG》

    崔凱將“頭髮”種到地上,頭皮層與地質層,生長在土地上的植被與“頭髮”,二者同時形成了形同形,意與意的置換,橡膠的材質完美的復刻了頭髮的質感與特性,栽種于地上正如土地自然生長出一樣,一陣風吹過,髮絲微微浮動。


青年藝術家廖振宇作品《牛羊群》

    廖振宇將數位印刷出來的羊通過裝置的方式,直接“放養”到都市“草原”中。在這具有現代特徵的“草原”裏,放養一批羊和牛,這種反差所暗示的內容淺顯易見,卻是一語中的,直指都市環境中所缺失的精神需求。

據悉,前海公共藝術展將在前灣一路與鯉魚門街一線的公共空間持續至6月18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