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新老交替時代的青年藝術生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4-15 13:41:39 | 文章來源: 藝術國際

 

毋庸置疑,當代藝術圈日漸形成新老交替的藝術生態,新生代策展人、藝術家正迅速崛起。2004年左右,70後的藝術家趨於成熟並逐步成為藝術生態中的一股中堅力量,80後藝術家在2007年後開始走上歷史的舞臺,這些年輕藝術家不僅有著生命的活力和熱情,而且他們的藝術樣式、生存態度和感受也有所差異。

70後、80後藝術的特徵從藝術的關注點來分析的話,50、60、70年代的藝術家更多關注終極價值、政治、社會形態與文化的關係,內心充滿現實的責任感和良知,他們傾向思考個人與群體的關係、生命的意義以及歷史的線性發展;80年代的藝術家開始關注現實社會的都市化、消費化、娛樂化,更關注自我的權益、價值和感受,而且對藝術媒介和材料的選擇也逐漸時尚化和觀感化。和50、60後藝術家關注現實宏觀話題相比,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更趨西化、微視角,形式感更強,整體風貌具有點子化特徵。如果從作品的形式看,青年藝術家則向邊緣媒介拓展;地域方面看,則從北京、上海等藝術中心城市,開始向非中心的二線城市延伸。

年輕藝術家的作品特徵可歸為幾個類型:一是新極多主義和光效應繪畫抽象類的。近兩年這類藝術類型形成趨勢並進入市場;再就是實驗性比較強的裝置作品更適應年輕人性格;另外搞怪的無厘頭藝術也有純化趨勢;還有近幾年美院實驗藝術系形式感和創造性比較明顯的實驗性作品也是一個方向。

藝術機構成為青年藝術的主要推動者

自2005年以來,藝術與市場逐漸年輕化。比較活躍的青年藝術家進入二級畫廊市場運作的偏多,一般的藝術家則依靠三級平價市場維持生活,而進入一級拍賣市場的還是少。未來隨著市場媒介的拓展,線上平價超市交易也會多起來。一些著名的藝術空間對新老藝術家做出了交叉的推動和“傳幫帶”,畫廊和空間對青年藝術家的推動成為主力。如:尤倫斯做的老藝術家策新人展的項目比較成功;長征空間除了與展望、喻紅、劉韡、楊少斌、張慧、沒頂公司等這些知名藝術家合作,還與王思順、胡向前、黃然等青年藝術家合作;唐人當代藝術中心展出了王度、黃永砯、顧德新、顏磊的作品,還時常展出劉窗、王鬱洋、高峰等年輕人的作品;北京魔金石空間除了與蔣志、白宜洛、吳小軍、莊輝和等合作,還與于伯公、高偉剛、陳軸等青年的藝術家合作。空白空間也由早期與名家合作逐漸轉向新人藝術,合作的藝術家如劉辛夷、李姝睿、劉文濤、王強、遲鵬等藝術家;北京公社除了與海波、宋冬等人合作還與趙要、謝墨凜、馬秋莎、梁遠葦等年輕人合作緊密……這些畫廊力推出的藝術家,許多是通過博覽會等平臺成為走上國際藝術舞臺的有效途徑。目前市面上推動青年藝術家的知名的畫廊和空間還有:荔空間、白盒子、站台中國、泰康空間、空間站、楊畫廊等,它們都會推出自己的藝術家。其中比較活躍的青年藝術家有王光樂、王鬱洋、仇曉飛、趙趙、梁碩、石玩玩、胡向前、高峰、辛雲鵬、盧徵遠、鄢醒、陳友桐等等;泰康空間推出的劉窗、裴麗、蔡東東等;還有楊畫廊推出的黎薇、厲檳源等;站台中國推出孫遜、賈靄力等;空間站推出雙飛小組等青年藝術家。

青年展覽成為“時尚” 幾乎所有的批評家、策展人和畫廊,近幾年都在做青年藝術活動的推動工作,其中有今日美術館與馬爹利藝術基金聯手推出的“關注未來藝術英才”計劃;中央美院美術館主辦的“首屆CAFA未來展”;宋莊美術館主辦的“八零後藝術檔案”展、不確定的可能性——798及周邊藝術群落青年作品展;中央美院老師趙力發起的“青年藝術100”計劃;德美藝嘉發起的“中國青年藝術家扶持推廣計劃”;北京時代美術館主辦的“樓上的青年——2010青年批評家提名展”;墻藝術推出“大聲展”等項目。這些展覽的參展者以75後為界,一些90後藝術家也嶄露頭角。除市場表現外,年輕藝術家在各種大型藝術展覽的亮相。目前,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大型藝展的,主要是60後、70後藝術家,80後藝術家參加國內的展覽相對多。但今年卡塞爾文獻展,第一次有80後女藝術家胡曉媛入選參加,80後藝術家逐漸開始走出國門。

青年策展人的“生態”特徵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大陸海報上出現“策展人”三個字以來,如今中國當代藝術圈在短短的時間已迎來了第四代策展人時期。最近兩年伴隨新生代藝術家的崛起,新一代策展人也開始縱橫藝術圈成為新老藝術家的有力推手。如今比較活躍的策展人也逐漸向青年人轉型,諸如王春辰、鮑棟、付曉東、劉禮賓、梁克剛、張海濤、夏彥國、戴卓群,還有杜曦雲、何桂彥、董冰峰、崔燦燦等等,都是圈中知名的青年策展人。這些年輕策展人也開始分化為幾個方向,大型展覽逐漸能看見年輕策展人的身影,如王春辰策劃“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何桂彥策劃“社會風景——2012蘇州金雞湖雙年展”;付曉東策劃的“深圳水墨雙年展”;杜曦雲參與策劃的“平遙國際攝影節”;董冰峰、張海濤策劃的多屆獨立影像節;劉禮賓策劃“2013中國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2013中國大同國際雕塑雙年展”;2013年成都雙年展原計劃由何桂彥、崔燦燦、付曉東等3個年輕人策展的……除此之外,年輕策展人也開始做實驗項目和計劃,比如給年輕策展人做系列“微空間”藝術家項目,類似“51平方米”、“夜走黑橋”;而且綜合性的展覽年輕策展人也在做。

和青年藝術家一樣,青年策展人的優勢在於思維活躍,創造性思維不受束縛,在媒介上有所拓展。我這幾年策展的項目,比較偏重於未來人造自然和自然的關係,比如“感應器”“人造風景”“自動•全自動”“微•生•物”展。再如有些青年策展人策劃的一些項目,則選擇一個特定日常環境,比如澡堂、地鐵、酒店,讓藝術家根據環境在其中創作,這種展覽近兩年逐漸形成趨勢。還有一類展覽就是規定一種材料或創作、展示方式,比如夏彥國策展的“糧食”展,大家都用糧食這個材料來創作;“擺攤”,大家都用擺攤的方式創作和展示;再如付曉東的“一立方”展,藝術家都做一立方的作品,這些展覽參展的多是年輕藝術家。近幾年還出現了一種“田野調查”展,比如宋莊美術館栗憲庭先生、張海濤策劃的“80後藝術檔案”、“西藏藝術家群落展”這類人類學視角的展覽也將成為重要展覽類型。

結語:無論新老藝術家、策展人都有一個創作疲勞期和高峰期,這是自然規律,同時這個規律也由時代和人本身的身心的局限性決定。不同時代給藝術家、策展人提供的生存感受也是不一樣的,一個藝術家、策展人能提出並解決一個時代的社會問題就很不容易了。而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不同,藝術作品呈現的面貌和特點自然也不同。未來肯定是青年新力量的世界,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性的藝術生態迴圈,現實社會提供和轉換不同時代的文化針對性,藝術的腳步才會永遠不會停止。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