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宋莊的生態藝術與藝術生態的焦慮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16 17:14:05 | 文章來源: 美術文獻

前幾天曉東約我主持策劃一期《美術文獻》雜誌的“宋莊”主題。她問我什麼特徵能代表宋莊藝術。我想了又想,認為任何藝術樣式與形態的局部特徵都代表不了宋莊特點,而宋莊目前在中國相對完整的群落生態現象和宋莊生態藝術的關係,卻可以成為宋莊可以探討的話題 。我們遊走于國內其他幾個重要的藝術城市,如廣州、成都、上海、杭州,發現在這些城市的藝術機構都嘆息自己的城市缺少有活力的藝術生態。宋莊的藝術生態建構讓我這個老住戶有種參與的動力和責任,因為文化群落是平衡城市物質與文明的一個亮點。近幾年在宋莊美術館的工作中才發現宋莊的生態藝術和生態構想其實也讓我們存有很多的焦慮,如:宋莊未來創意文化産業建設中現代化進程對宋莊自然文化可能帶來衝擊;藝術家、美術機構生存保障問題及藝術家創作形態的獨立性等等。

國內外藝術思潮與藝術生態的關係

生態(Eco-)一詞源於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們的環境。生態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係。如今,生態學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生態”一詞涉及的範疇也越來越廣,人們常常用“生態”來定義許多美好的事物。自然界的“生態”所追求的是物種多樣性,以此來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生態在當代藝術中出現是近兩年的事,它也指藝術家之間和他與所生存的藝術群落環境的良性生態鏈,這個良性的生態的多元性也滋生和促進了藝術本體現象的發展。

藝術史上很多藝術思潮的形成都與群落生態密切相關。如:早期法國巴黎郊區蒙馬特高地便聚集了如梵谷、畢加索、莫蒂裏安尼等大師,這時藝術家聚居的村落藝術與巴黎的左岸齊名成為了法國乃至世界的藝術發源中心。在這樣的氛圍中形成了表現主義和立體主義等藝術思潮;另一個波希米亞式的藝術村落是美國紐約市西區格林威治村,住在這裡的多半是作家、藝術家,如亨利?詹姆斯、艾倫?波、尤金?奧尼爾……都在這裡寫下他們的名著。格林威治村代表著美國社會的另外一種生活方式,是美國反文化的各種激進思想和文藝潮流的發生地。在社會思想上,格林威治村也無時不反映著美國社會的發展變革。從19世紀的婦女爭取選舉權,到20世紀60年代的反戰,70年代的性解放運動,婦女解放運動,同性戀爭取權益運動,格林威治村都是波濤洶湧,掀起不斷的文藝浪潮。還有美國另一個藝術村落東村在20世紀40和50年代,開始崛起為一個具有波希米亞風格的地區,漸漸成了一個發展完善的藝術家街區。自那時起,這一地區相繼成為50年代“垮掉的一代”、60年代的嬉皮士、70年代晚期到80年代的朋克一族的聚集地。東村曾到處充斥著通俗藝術、反戰示威、地下電影、性解放運動、另類報刊以及搖滾樂。

西方早期的著名藝術村落和中國北京的圓明園畫家村、東村、樹村、霍營、宋莊早期及798周邊等藝術群落一樣具有波希米亞特徵,這裡的藝術村也出現了多個藝術現象。如政治波普、玩世現實主義、艷俗藝術等獨立的文化思潮;而中國的“東村”則開啟了行為藝術的身體感受新傾向。

以上文化現象也會帶給我們些思考:什麼時期和環境才會出現這樣的村落,為什麼在這些村落會有新的藝術現象發生?而這些村落在城市化、資訊化時代又會向哪些形態轉變?為什麼有些村落會消失?這裡我們將提到村落的藝術聚集邊緣化,不受主流意識形態、商業化的干擾及新的資訊暗流才會使新的思潮發生;而也正是這一特點又會使其消失。一個新生事物和土壤的出現必然刺激並會備受關注,而這樣也會遭受保守勢力的干預;另外現代化、商業化最終進入村落也加速了藝術村落的消失,因此在未來野生的波希米亞式村落逐步會減少而轉化成廢舊廠房改造的時尚藝術街區,而順應時代的發展,生態藝術和藝術生態也逐漸資本化、團隊化、運營化、時尚化,如798藝術區、美國現代城等藝術區。波希米亞式的文化村落應大力保護。例如日、韓的城市化嚴重,很多藝術區在城市街區裏由民間機構發起,這個機構根據作品品質選擇藝術家入住,有的政府提供場地和部分資金,另外部分資金由民間機構自己解決。這些藝術區和國際聯繫多,活力時尚,我們也可以很好地借鑒。

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也與各個歷史時期的地緣特徵有關,這些具有不同文化針對性的藝術環境,形成了早期萌動的藝術生態和藝術潮流,個體發展與群體的傳幫帶有關。1979年的《星星美展》標誌了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人們內心壓抑的團體釋放,充滿著感性和自髮式的萌動;85新潮是地方藝術家群體式的反叛行動,伴隨著地方和外來訊息的相互傳遞,各個地方的各種文藝團組,在有限資訊的衝擊下,自然形成激情的藝術運動。其特點是以地方為基點的各自發揮,而後形成全國性的星火燎原之勢;89大展則將地方各種民間藝術團隊和個人進行了一次集結,使大家了解了北京的文化積澱;90年代初個體經營有了發展,人們開始擺脫體制束縛,北京圓明園藝術群落成為各地藝術群體和個人留宿的會所,自我放逐和烏托邦式的生活方式愈演愈烈,抉擇于理想和現實、體制內外之間。1994年由於社會的原因,聚集在圓明園的外地藝術家又一次流落到宋莊。由當時一位藝術家張惠平的學生介紹而偶然入住,藝術家方力鈞、劉煒、岳敏君、楊少斌、王音和批評家栗憲庭陸續遷移宋莊。宋莊早期與圓明園畫家村的感覺一樣,只是部分藝術家可以購買低價院落而為此欣慰。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