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蘇寧易購和國美線上涉足藝術品電商頻道,在我看來就像它們的主人理解和設想的一樣,未來藝術品的日常消費跟電器、書籍、服裝的消費並不會有區別。設想是非常美好的,從更現實的未來看,藝術品電商渠道的登臺,更多的是將藝術神秘的面紗進一步扯短,可能更直接帶來的是藝術生態的變化,而不局限于藝術的傳統運營系統。隨著移動終端的來臨,藝術品在網際網路上的生態才剛剛被打開。
不驚人,毋寧死的年代,不斷被跨界和整合化的藝術家,更需要以零角度來重新看待自己的生存語境、社交關係以及可設計的未來路線。藝術家首先是激情折騰的産物,之後才能歸位。現在的嚴峻形勢是藝術家聚合於比較穩定的藝術區,形成了風格化的生存環境。結果這種相對穩定的物化環境,讓藝術家尋找另一個脫軌的創作空間之間沒有了距離,由此藝術家從野生狀態被活生生地整成了觀賞性的文化産業配套工具。
藝術家在網際網路時代如何進化,這個話題將更值得關注。在藝術家被數據化的背後,生態將重新塑造。錯位的是,現實的問題是藝術家變成了隨環境而生而死的活古董了,藝術家天生就是為打破古董定律而活的一群人,而不是在中國式的文化創意産業時代把自己整成“古董”。過去藝術家被埋沒的幾率比較大,現在就不應該被覆蓋,應該輸出資訊,去覆蓋其他方面。當下的環境,整個社會需要藝術資訊的地方非常之多,關鍵是如何設計一個能夠運作起來的藝術家系統,而不是只做平面化的藝術家。未來是運作一個藝術家全面的才能,而不是脫離社會環境的單體創作,這或是藝術家群體的未來方向之一。
留給藝術家可打的牌不多,但是打得精彩完全有可能,只是要換另一種界面啟動自己的藝術觀念,才能打開傳統,否則傳統的藝術家行為就是一個痛點,自我會枯死。按照798的有限空間來分析,真正能夠進入到這些傳統的一線運營者視線的藝術家少之又少,而各地容納藝術家的文化園區並不是很多。
藝術品電商洶湧的背後,洶湧的不是淘寶、蘇寧和國美們,而恰恰是重新定義藝術家的系統。被電商化的藝術家系統,未來的生態將産生巨大的變化——也恰恰是討論藝術家在這個時代所選擇的工具和方法問題。沒有電商的思維,可能也意味著這個藝術家與外界的連結將會出現資訊斷層,而無法找到更多可能存在的理解者和買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