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南藝復調展:江浙滬的二十一種藝術生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24 16:54:56 | 文章來源: 搜狐藝術

英文版海報

英文版海報

中文版海報

中文版海報

每一個展覽都需要一個展名,就像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姓名一樣是相同的道理。生活在同樣的社會中,僅僅依據姓名區分不同的個體是膚淺的。今天是一個展覽氾濫的時代,不同的美術館、畫廊用著同樣的方法與相同的資源在拼裝著“不同”的展覽。我們將已經進入美術館與畫廊展覽體系的藝術家比喻為一幅撲克牌,美術館與畫廊只是依照經典的遊戲規則或者自定的遊戲規則在拼湊著手中的紙牌。也許觀眾們還保留著一些好奇心欣賞著玩牌者的牌技,我們卻早已厭倦同種規則下的遊戲。從玩牌的角度思考,這次展覽本是不成立的,我們手中的牌(藝術家),並沒有完全進入任何一種遊戲規則之中。

“復調——二十一種狀態” 是中國藝術生態調查系列展覽的一部分,本次展覽展示著來自江浙滬地區二十個沒有進入市場體系,亦沒有進入學術評價體系的原生態藝術家的生活狀態與創作狀態。二十個藝術家,二十一種狀態,剩餘的一種狀態既可理解為藝術家狀態的多樣性,也能理解為藝術家狀態多變性,還能理解為觀眾的一種狀態。人死的一刻,會瞬間失去21克的重量,我們將這21克重量喻為靈魂的重量。真正的藝術家定是出賣了這21克的重量,才變的更加真實與敏感,但又有多少人真正願意出賣一個人最重要的重量呢?

本次展覽我們將以一種去道德評判、去價值批判的態度,以作品展示與紀錄片共同呈現出參展藝術家的一種真實的狀態。展覽並不是展示藝術作品,而是展示藝術家,展出的任何單一的作品對於本次展覽沒有任何意義,展出的作品(架上作品、紀錄片、錄音等)共同呈現才能體現展覽的最終目的。中國的藝術生態中,大部分的資源往往被三種群體所佔據——學院群體、官方群體、市場群體。所謂學院群體指的是有著高校教師身份的藝術家,他們佔據了多數的學術資源;官方群體指的是畫院、書協、美協等一批有著官方職務的藝術家,他們佔據著多數官方展覽的資源;市場群體是指一群身份游離于學院與畫院之間並獲得市場認可的職業藝術家,他們佔據著較大的市場份額。當然這其中有些藝術家同時佔有著三種,或同時佔有著兩種資源。與此之外,我們需要調查的對象正是生活在這三者的夾縫之中的特殊群體。

“復調”是前蘇聯學者巴赫金創設的概念。“復調”也叫“多聲部”,本為音樂術語。巴赫金借用這一術語來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説的詩學特徵,以區別於“那種基本上屬於獨白型(單旋律)的已經定型的歐洲小説模式”。相反,“復調”小説中則有眾多各自獨立而不融合的聲音和意識,每個聲音和意識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每個聲音都是主體。因此在巴赫金構建的“復調”小説基礎上,所有人物、線索在同一世界中,互相交織,相互作用,互相影響。本次展覽正是借用巴赫金“復調小説”的概念,將整個藝術圈生態比喻成一部小説。這部小説不需要作者統一的意志(主流的道德觀與價值觀)對美術館進行支配。相反需要更多多元化,差異化的藝術家、藝術作品進入美術館,展覽作品需要一些互不相容的獨立意識,各具價值的多重聲音組成。而且藝術家自身便是一個複雜的個體,藝術家無論是從個人情感還是作品情感上都是極其豐富與多變的,個體之中就存在“復調”般的矛盾。因此在展示作品和解讀作品的時候都不應該朝著一條既定的主線思考與前進,在作品的展示方法及解讀方法上也需要借鑒“復調”的意義。以“復調”為本次展覽的主題,並不是刻意消除主線藝術家及作品對於藝術生態的影響作用,而是呈現一種主線與支線相共存,且相互交織,互相影響的一種生存狀態。所以本次展覽的目的,既不是去挖掘藝術界的新星,也不是去為未成名的藝術家翻案,更不是打著“眼光獨立”的幌子自立山頭。對於中國藝術生態多元化、多樣性、差異性的展示才是展覽的終極目標。

本次展覽我們要做到的僅僅是真實呈現,二十個不同的藝術家,二十一種不一樣的狀態,展覽亦如生命短暫,展覽結束後的世界必將告訴每一個觀眾:“你是否還要至死不渝的搞藝術?”

本次展覽參展藝術家有:

南京藝術家:陳鐘、單鼎凱、方凱、劉健、謝曦涵、張權

上海藝術家:曹冰、盧佳煒、棉花、王志剛、吳繼峰、張雲垚

杭州藝術家:陳陳陳、化鵬、顧天龍、倪柯耘、牛大悟(日本)、王克偉、徐靜、朱璽

時間:2013/6/13—2013/7/13

開幕時間:2013/6/13 15:00

地點: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二號展廳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