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從“新英文書法”看書法的海外傳播境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25 12:45:45 | 文章來源: 藝術國際

三、書法海外傳播的新機遇

顯然,向海外傳播中國優秀的書法藝術,在當下也有諸多的利好因素。

首先,便捷的交通和通訊為書法的海外傳播提供了條件。當下,整個世界真的變成了“地球村”。通信技術的進步,使世界範圍內的人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地球再沒有中心與邊緣之分,就像托馬斯·弗裏德曼所描述的那樣,地球繼變圓、變小之後開始變平。今天以網路為代表的新興媒介不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藝術的方式。有這樣一個玩笑:假使唐代有今之通訊技術,玄奘根本無需長途跋涉,更無需師徒四人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到西天取經。説不定天竺某佛學院資料室的工作人員,一個電子郵件就將數萬卷經書的電子文檔打包壓縮後就發過來了。借助金山快譯,玄奘很快就將梵文譯成中文,稍加註釋就轉發各大寺院,修行者手敲木魚只需面對IPAD螢幕就可以完成日課。如需實地考察,可以如今之學者電話預訂往返機票,稍打個盹飛機就已翻山越嶺抵達印度了,一切OK。書法方面,今天即便是在美國文化的核心腹地紐約等城市,也可以看到中國書法家活動的身影,各種地道的文房用具和圖書資料可以輕易在商店中買到,這得益於發達的貿易和貨運體系。

其次、中國逐漸增強的綜合國力為書法的海外傳播奠定了基石。文化雖無優劣與貴賤之分,但還是有強勢與弱勢之別。中華文化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長期強勢,周邊的日本等國長期派人前來學習。尤其是唐代,從音樂到繪畫,從建築到日常用具,從服飾到文化禮儀,無不對日本有著深刻影響。僅清代一朝,沈銓、楊守敬對日本書畫的啟發非常之大。近年在中國風靡一時的巴洛克、洛可可等西洋風,實際上是受中國的明式風格和清代繁縟設計之風所啟發,而瓷器、絲綢、茶葉等對西方的持續性影響更是深遠。很難想像,西方一些碩大的青花瓷盤上充滿異域風情的圖案,居然出自中國人之手。隨著晚清國力的衰微,中國的文化和藝術一度遭到懷疑和批判,因此有了“美術革命論”和書法不被認為是藝術。但國人不甘示弱,動輒以“華洋”、“中西”並稱,意欲何為?欲將自己與最強勢的西方文化作對比。筆者在編著“20世紀中國學術論辯叢書”《中國美術論辯》卷時,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因國力差距所導致的文藝心態上的微妙變化。如今,中國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文化復興在樂觀者看來已指日可待,書法的國際化將不可避免。

再次,藝術相通,書法可補西方藝術的某些不足。筆者在研習西方現當代畫史時,可以明顯地發現一條線:自印象派始東方的啟發功不可沒。比如,印象派的自由外光寫生,瀟灑的筆觸就有東方的寫意味道,梵谷則因臨摹浮世繪導致了其偏平面的現代畫風。而克裏姆特的裝飾風很難説沒有東方藝術的影子,甚至連其畫作的裝裱都學中國。以至於向達、豐子愷等人在民族危機深重的時候都驚呼:西方繪畫開始拋棄“科學”,向中國藝術的某些元素靠攏了。中國畫借鑒西畫、現代書法借鑒西方構成已是眾所週知。而西方繪畫對中國書畫的借鑒,也是不爭的事實,至今也有其內在需求。從新古典主義到照相寫實主義,精準的寫實繪畫開始告一段落。顯然,西方繪畫不會消失,但如何走卻不知道。筆者不是預言家,但可以肯定東方的啟示依然存在。可以説,書法作品所形成的抽象意境與西方抽象畫有類似之處,書法的用筆以及不僅僅用於造型的線條,對西方繪畫應該也有相當的啟發。比如,畢加索的繪畫中的線條,很難説沒有中國書法用筆的影子。而趙無極、朱德群的抽象畫,以及常玉的簡筆繪畫在西方被廣為接納,也很難説沒有西方內在的對東方藝術元素的心理接受。

中國書法作為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部分,融注了國人獨有的思想與智慧。書法不僅是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也可以為世界所共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黨和國家大力提倡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力爭創造與中國的經濟地位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藝術地位,這是國家強大與文化復興的表徵之一。因此,這給了中國書法一個走出國門的契機。近年來,書法的國際交流雖頻繁,但多局限于與漢文化圈相關的國家和地區,且停留在一種較為表面、淺層次上的交流。徐冰的“新英文書法”雖然在美國等地影響較大,在藝術上也較為成功,但僅僅是一種新造文字,非真正意義上的在海外成功地傳播書法藝術。能否找到一種類似徐冰的讓海外易於接受同時又不損書法“原味”的方式,問題雖難但的確值得業界思考。

當下的中國雖然面臨著向海外傳播書法文化的諸多契機,但輕言中國書法不久將走出國門並在國際上流行,那是一種相當不審慎的文化樂觀。因為,文化的交流比經濟的交往更為困難,不少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但這些文字終究沒能如漢字那樣發展成書法藝術,更何況這是來自他國的一種被稱為“漢字”的陌生字體?其心理上的認同與接受也將是困難和長遠的。因此,對外傳播中國書法文化時要以外交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精神,尊重他國的文化而求同存異。可以慢慢地摸索出一些好的交流模式,但一定不能操之過急。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