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場,關鍵詞“校史與畫壇”
午休後,第三場主題發言與研討于下午13:50分開始。首先,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潘耀昌老師做了“盛世修史——美院校史準備好了嗎?”的演講,他通過比較央美與浙美,提出幾大修史問題,包括對傳承關係、首屆校長以及文革時期歷史的處理。評議人劉曦林先生肯定了他的幾大疑問,他認為這些問題很有啟發性。
接著,廣東湛江師範大學彭飛老師做了“國立北平藝專與民國北京畫壇”報告,他完全從史料出發,從宏觀角度梳理北平藝專從學科、留學、研究院、作品、展覽等特點,簡要概括當時學校與畫壇情況。
隨後,清華美院陳瑞林老師隨後做了“國畫復活運動、國立北平藝專、齊白石與新中國化的建構”發言,他認為國畫復活運動不是單純的回歸,而是中國文化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的自然反應,他以齊白石與外國友人交往為例,尋找到西方風格對中國畫的影響。劉先生認為外來影響不僅存在藝術界,所以陳老師可以以其他領域變化為新角度進行切入。
最後,《美術研究》張濤老師接著做了“齊白石與國立北平藝專”的演講,他在年表的基礎上對齊白石藝術生涯逐步分析,通過比較齊白石生活水準與態度變化,總結出前人未研究到的齊白石對物質的追求。劉先生認為此文章角度很好,但是關於為何齊白石的地位在當時與江豐、徐悲鴻等人相同?恐怕需要進一步研究。
第四場:關鍵詞“資源與作品”
首先,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李超老師首先做了“張弦和北平藝專——中國近現代美術‘南北線’資源問題”的發言,他通過分析張弦好友龐熏琴、傅雷對他生平與藝術的記載,找到大量南北方不同地區的資料,指出在分析資料時要注意其不同的地域性,從而帶出一個幾近被人忽略的民國藝術家。評議人陳瑞林先生雖然肯定這一説法,卻對“南北線”提出質疑,李老師表示這種線性劃分涉及人們的文化心理。
接著,首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莫艾老師做出題為“徐悲鴻民國前期形式探索的再觀看與理解”的演講,她分別分析徐悲鴻的國畫、油畫發展脈絡,認識到他的油畫作品曾影響到國畫,但最終卻在社會語境下放棄了曾喜愛的西方歷史畫經驗。
隨後,北京畫院吳洪亮老師做了“求其在我——讀孫宗慰的作品與人生”的報告,他挖掘出另一位不為人所知的藝術家孫宗慰,他的畫風獨特,具有當代性,始終保持樸素的藝術理想,卻因為個人性格在教學過程中屢遭不順,以至於被堙沒。陳先生在評議時認為莫老師與吳老師的研究頗為新穎,莫老師對徐悲鴻的論述打破了以往的符號性描述,結合社會學理論進行研究,因而值得討論,而吳老師更從個人心理角度研究藝術創作,這在美術史研究上較為少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