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藝術交互現場—王煥青應邀央美舉辦教學個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11 10:24:29 | 文章來源: cafa.com.cn

 

藝術家王煥青1958年生於內蒙古莫力達瓦旗。擅長油畫。1982年畢業于河北師範學院美術專業,先後在衡水地區文化局和地區群藝館,從事美術創作和民間美術普查工作。1987年調入河北師範學院。曾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訓練班進修。現任教于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新媒體與動畫專業。王煥青是中國“八五”美術運動的積極介入者,被視為當代藝術領域有獨特發展線索、特立獨行的藝術家。

近日,北京服裝學院教授、著名藝術家王煥青受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王兵教授之邀,在中央美術學院7號樓舉辦了一個與教學密切相關的互動式作品展覽。課程現場被佈置成一個展覽現場,展覽作品是藝術家王煥青先生未完成金屬創作,以及他為形成這立體材料作品所創作的平面繪畫(油畫)。這些 “立體材料作品”亦為2013年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造型基礎課程的主題。

策劃並主持此次藝術活動的王兵教授,將展覽比喻為“藝術交互現場”,王煥青先生的作品成為建築學院學生研究、表現、闡釋的對象。展覽期間,王煥青與學生一起重構現場、互動交流,並舉辦與作品相關的講座。由此,逐漸構成靜態的作品展覽向持續發酵的學生作品創作方向演化的思想發育過程。

“交互現場”這種作品展覽與教學課程互為對象的形式,不僅對藝術家自己,同時也對藝術院校的同學與教師提出了諸多有待思慮的藝術問題。怎樣讓學生由此開始自己的造型思考,展開想像,在自由的、實驗性的環境下探索造型的各種可能?王煥青先生的作品展示對於學生、觀眾是一種形象意識的啟發。通過這樣的課程和展覽,建築學院造型基礎課的教師希望學生可以理解:繪畫並不是模擬,也不是世俗原型的複製。對創作者來説,造型是物象的種種幻想。因此,藝術的造型活動就是將幻想的情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出來,同時也是一種對造型設置自覺獨立的轉換。

在“交互現場”呈現期間,將有全程影像記錄,由展覽和教學所衍生的各種疑問將被作為當代藝術和當代藝術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被關注、被傳播到社會層面。與此同時,編輯中的圖書《教學事故——王煥青藝術交互現場》也將以大量圖片、文字以及王煥青與王兵的對話來呈現此次意味深長的活動。

今天,藝術家首先應該是知識分子,是能自如駕馭不同媒介的思想者。“交互現場”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王煥青的藝術觀:藝術作品首先是藝術家的私生活,只有當它化育出某種優良品質時,才有資質在公共條件下傳播。此次在大學裏的藝術活動,也是他首次個人作品展覽,這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對藝術略有潔癖的態度。

此次課程結束時,還將有一個與王煥青作品相對照的學生作品展覽。屆時,觀眾將看到由展覽現場發源、經過八十多位同學心靈醞釀的作品會有哪些不同尋常之處。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