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民營美術館發展關鍵詞:資金、人才和政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28 12:55:41 | 文章來源: 收藏投資導刊

“有錢沒人才,照樣辦不成事”

資金會推動民營美術館的發展,同樣,資金這把雙刃劍也可能阻礙美術館的發展,一句俗語説得好,“錢是萬能的,又是萬萬不能的”。創建民營美術館,沒有錢那只能是倒閉,“反過來説,錢總是人找回來的,有錢沒人才,照樣辦不成事。”張子康認為,發展民營美術館,尋找人才才是關鍵。

人才難找,人才流失,是現今民營美術館發展的一道關口,辦美術館沒有專業人才不行,美術館的高級管理人才,不僅要會管人、管錢,會安排事情,還要非常善於和藝術家溝通,自己也要具備一定的藝術眼光。王薇認為,這樣綜合性的人才對於一個民營美術館的成長來説非常重要,“當然,也非常難找。”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認為,美術館人才緊缺正是導致美術館在教育推廣、觀眾開發、學術研究等基礎性功能不足的重要因素。“目前美術館人才流動性很大,改變目前的人才狀況,需要政府給予戶口指標、擴大學術研究等政策。”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曾對於人才的流失深深感嘆,“爭取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是關係到民營美術館長遠發展的至關緊要的條件。”

政策推動力不足,民營美術館發展步步受阻

“國內的民營美術館,發展步步受阻,主要還是因為沒有建立穩固的造血機制,這種造血機制的建立,跟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某藝術評論家的觀點一針見血。在這方面,借鑒國外的經驗也許是務實的選擇,“美國的捐贈是百分之百的抵稅,這種政策在中國是沒有的。”張子康提出,在國外,個人和企業向藝術機構、藝術項目進行捐贈或贊助可以享受免稅待遇,是許多國家為博物館、美術館所提供的造血機制。“但是,國內企業家參與美術館的建立,贊助者要交的稅會多很多,中國的免稅政策沒有什麼太多的優惠,這樣一來,中國的企業家就會很虧,所以他們也不願意捐贈。”正是因為如此,中國大多是因為社會責任而捐贈,而不是從優惠政策上得到激勵而捐贈。

昊美術館負責人尹在甲也對記者抱怨説,“現在中國政府依舊把美術館視為普通企業,其有力證明就是交納30%份額的稅金。但是一般商品的流通和藝術品的流通從根本上講是完全不同的。個人藏家不可能人人運營美術館,因為創立美術館是實現個人收藏者到社會公共性服務者的角色轉換。民營美術館更需要政府和大眾的支援與愛護。”

在海外,也會有這樣一種形式——企業把資金放到美術館,“他可能會不讓你使用這些資金,但會允許你使用這些利息,進而放大經營的收入養這個美術館。”張子康對記者介紹説,“西方有很多固定的模式,比如,在有些國家,企業家如果將財産留給後代,必須支付超過50%的遺産稅,而支援公共藝術事業是可以免稅或減稅的,所以會有大量資金流入藝術品領域。”正是這樣一種“多元”資金流的注入,使得美術館在獲得維持其生存的資金成本的同時盡可能的保持了其自身發展的獨立性,“但是在中國做民營美術館,卻沒有一個讓你潛入資金的優良政策環境。”王薇對於政府出臺相關有利於民營美術館發展的政策還是非常有信心的,“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文化藝術方面的支援相對滯後也是情理之中,我相信以後會出臺相關政策來支援民營美術館的發展。”

民營美術館的興盛是一把雙刃劍,在推動著藝術行業發展的同時,一些不負責任的美術館也在其中謀取私利。因此,不僅需要政府出臺支援民營美術館發展的相應措施,現在魚龍混雜的民營美術館也亟需政府監管整治,前幾天,台灣收藏家曹興誠對大陸私人博物館假貨氾濫現象進行了揭露,“收藏必須要回歸人文精神家園。現在各地私人博物館越建越多,裏面不少東西是假的。”他直言,“這種現象須高度警惕,否則後患無窮。”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