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張恩利:藝術市場面前保持冷峻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21 20:02:49 | 文章來源: 《頂層》
 

市場:根本不想作品進拍場

開幕式當天稍晚些,即有許多關於此次張恩利個展的評論在微網志上涌現。比如,@田佳乃:“當代藝術的好壞,似乎和價格密切相關,只要賣的好價格高就是好畫。十年前張恩利個展門可羅雀,今天的上海美術館,同樣是張恩利個展卻名流雲集,民生的何大腕,印尼的余大腕等紛紛到場祝賀,完全今非昔比。張恩利一直以來都是個好畫家,不紅都很難,只怪我們沒眼光。”又比如,@阿特姥姥:“張恩利個展,展現的都是日常的一角或者日常的器物,張恩利表現它們如同肖像的刻畫,每件日常之物中都透出自己的個性。作品不一定要講出它的意義,站在它的面前讓你覺得舒服甚至感動、甚至冰冷,它的目的就達到了。至於它還能承載多少功能,這個應該不是藝術家要預設的。”還有未透露姓名的畫廊業人士曾表示:“張恩利就是那種一直不怎麼紅,突然有一天你才反應過來他紅了,但已經沒什麼機會買到他的作品了,典型的香格納畫廊模式。”

那麼,這個曾經沒讓我們反應過來而現在已經紅了的張恩利,他本人對藝術市場又有何想法?其實,畫家都不是很愛跟人聊市場的,但在筆者不依不饒地挖鑽之下,張恩利對藝術市場的一些個性化觀點也漸次呈現。

張恩利的代理畫廊只有國內的香格納和英國Hauser&Wirth畫廊兩家,前者的代理始於1997年,而後者則是自2006年起開始代理合作。問起每個月需要創作的作品數量,他説是按自己的感覺來畫的,並無硬性規定。又問他是否參與作品定價,他笑説“其實藝術家對市場的了解不一定準確,所以定價是畫廊的工作,而藝術家主要關注創作本身。”

當話題轉向最近的二級市場時,我提起張恩利作品在拍場上還算不上常客:2011年春拍只有西泠拍過一張他的2008年作品《頭髮》;而下半年的秋拍,僅香港佳士得當代藝術的日場中拍了一件2005年作品《花園》。對此,張的回應很堅定:“我真的不想現在進二級市場。覺得自己還太年輕,必須在一級市場有了足夠積累後進拍賣才有意義。目前,我的畫大概有那麼五、六張會上拍,這些都是很早以前賣出去的,咱也管不到了。但現在的畫基本都不進二級市場。我認為,如果過早被二級市場炒作起來的話,對國內外藏家的培養和發展也非常不利。”必須承認,能在熱得起泡兒的市場前保持一份冷峻,這跟他作品畫面的淡定冷調,似乎有點關聯。

我又忍不住唏噓地談起那些買了畫就很快又送拍或轉手的現象,張恩利對此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那種買了畫之後沒幾天就拿去拍賣賺錢的人,也許再去買畫,就不很容易了。我希望我的作品,被真正喜歡它們的藏家收藏。當畫家的好處是,如果他真正能畫出點好東西被好藏家收著,那就等於他這個人的一部分留到後世了。”

不少富裕階層的藏家,買畫習慣直奔拍賣會場。但張恩利建議藏家可以在一級市場也就是值得信任的畫廊裏多看多買,“如果自己不太懂行或是沒有時間看書研究的話,完全可以聘請專業的藝術顧問來幫助。”也是,只有先讓一級市場繁榮了,藝術市場才真正地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活力。

對目前雨後春筍般冒頭的藝術基金,張恩利持較為審慎的態度:“我不了解基金,感覺這種金融活動像是用藝術家來作試驗品,因為萬一解包不順的話,會對藝術家的發展産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我本人還是偏愛傳統的方法。”但他對目前人們利用藝術品進行投資的行為則表示:“藝術家的生活常常是很艱澀的。我對任何擁有藝術熱情或是願意投資藝術的人都非常尊敬,因為有了他們,才有藝術家的生存空間,才能誕生更好的藝術品。但藝術家本身並不應該太考慮市場。”

那麼作為畫家的張恩利是否也同時購買藝術作品呢?“我完全不參與藝術品投資。如果説買畫的話,好像自己看油畫的眼光太過刁鑽,很好的油畫作品已經買不起了,一般些的又不一定能入眼。現在我偶爾買些年輕藝術家的攝影作品,不求投資回報,只是真心喜歡。”

   上一頁   1   2   3   4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