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繪畫

叩開西方一線畫廊的大門 張恩利:畫作強調"隱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03 16:26:07 | 文章來源: 經濟網

張恩利是上海最成功的藝術家,也許還是中國排在前幾位的最成功的藝術家。他是世界頂級畫廊Hauser&Wirth簽約的第一位中國藝術家,也是迄今為止該畫廊代理的唯一中國藝術家。近日,即將迎來個展的張恩利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圈內人士都知道,歐美畫廊界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過去,與中國藝術家們合作的外國畫廊大都是二三線的,哪怕藝術家很優秀,也很難改變這種情況。來自第三世界的藝術家們,往往進不了西方國家的一線畫廊。

近年來,這種情況有所改變。蔡國強、徐冰、黃永等中國藝術家,憑藉其自身實力逐漸叩開了西方一線畫廊的大門。

而張恩利,則是最早打入西方一線畫廊的中國藝術家之一。買張恩利畫的人,絕大部分都是西方最頂級的收藏家。張恩利是個看上去有些“單調沉悶”的畫家。他只畫畫,不用任何其他方法做作品。

第一次見張恩利,約在了華山路上的希爾頓酒店大堂。由於錄音機臨時出現故障,遲到了20分鐘。一進大門就看到默默站在那裏等候的張恩利。一身黑衣,幾乎光頭,神秘而略帶愁苦的氣質。他説話很慢,音量很低,穩定而清晰。

張恩利1965年出生於吉林省白城市,很早就顯露了繪畫天賦。雖然家裏人與藝術毫無關係,他們還是給予他全部的支援。張恩利告訴記者,他很早就開始畫畫。他還記得少年時畫過一幅畫叫《奶奶先吃》,頗有那個年代特有的烙印。1985年前,張恩利多畫工筆畫,也畫年畫,基本沒有接觸過油畫,只在1983-1984年之間畫過一點。

高中畢業後,張恩利花了兩三年時間,輾轉全國各地考學,先後投考過吉林師範大學、浙江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最後於1985年考取了當時的無錫輕工業學院(即今天的江南大學),學設計。無錫輕工業學院以設計專業見長,這個專業對從小學畫畫的張恩利幫助很大,給了他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角度。他説,當時系裏有來自英國和日本的外教,教學力量強大先進。張恩利提到了日本老師朝倉直己,提到了包豪斯、東歐和蘇聯的招貼畫及電影海報、維也納分離派和日本設計。這些藝術潮流給本科時代的張恩利以很大衝擊。

畢業後,考慮到當時國內極其薄弱的設計環境,張恩利想來想去,決定選擇老本行,畫畫。他被分配至如今的東華大學教書,住在簡陋的單身教工宿舍裏,生活和工作條件都很艱苦。張恩利沒有描述工作的艱苦,他強調自己一直在畫畫,一根筋,在一條道上走到黑,從來沒有放棄過。

1990年,張恩利以200美元的價格賣掉了第一張畫,買家是一位在香港教書的荷蘭教授。張恩利告訴記者,那張畫畫了一個大頭像。那時候他剛畢業,很窮,所以非常高興。到1996、1997年,由於和香格納畫廊合作,他的畫開始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市場,每年都會賣掉幾張,買的人基本都是外國收藏家。“這對於一個畫家來説是一個很大的支撐。”張恩利説,他有更多的錢買材料畫畫了。

在提到90年代初的作品時,他用的兩個字是:“憤青”。在《二斤牛肉》、《城市獵人》、《吃》等畫作中,觀者可以捕捉到一絲隱藏不住的焦灼、憤懣、暴力甚至血腥。畫面佈滿大紅、金黃和黑色,力量很重。到了2000年以後,濃墨重彩的東西基本上不見了。張恩利承認2000年是他的“分界線”。

張恩利的作品中沒有紅衛兵、可口可樂或者麥當勞,他選擇回到繪畫本身。他的繪畫不對中國當代社會提出問題;他的畫裏沒有答案,沒有結果,只是一個過程,一種瞬間的感覺。他把繪畫與攝影和電影作比較,認為電影裏有線索和故事,而繪畫則是“瞬間的存在”。

第二次見面地點是在他位於莫幹山路的工作室,他是最早發現這個地方並紮根於此的藝術家。他的工作室裏很簡單,有一個助手,那兩天回老家了。張恩利説,助手只是幫他看看家,準備一些材料。工作室裏靠墻放著他的新作,其中部分將於近日運往倫敦。明年1月,張恩利將迎來Hauser&Wirth為他舉辦的個展,將展出新作30幅左右。他説,這個個展對他來説非常重要。倫敦個展後,他將在國內舉辦另一個個展。這兩個個展辦完,張恩利明年剩下來的時間就全部用來畫畫了。一年兩個左右的個展是他的節奏,“多了沒法完成”。

1   2   下一頁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張恩利-霓虹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