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發現新的可能 ——上海藝博會藝術總監秦思源訪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7-11 17:40:21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胡笛
      今年,秦思源走馬上任上海藝博會藝術總監。這位年輕的策展人2002年才正式進入當代藝術圈,2006-2008年任尤論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的副館長兼首席策展人,對博覽會這樣的商業展來説,還是新手。這讓人好奇和矚目。

  問:您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當代藝術?”這是一個非常寬泛的限定,為什麼要去探討這樣的問題?

  答:這個不是我一個人提出來的。展會公司找我是想提供一個新的可能性,我也是一樣,我想為這個博覽會提供新的可能性。我做了一個新的單元,叫“發現”,代替了以前那個單元“驚喜的發現”。雖然還保留了“發現”這個詞,但內容已經完全改變了。我想在這個單元策劃一個真正的展覽,展覽的主題請了三位策展人來做。作為展會的總監,我不想自己來策劃這個展覽,雖然我是策劃人,如果又做這個的話就不是在創造新的可能性,而是在約束它。

  在全球,當代藝術已經變成一個體系化的、很大的産業。無數個畫廊和藝術家、全世界幾十個雙年展、幾十個博覽會,好多美術館就是專門針對當代藝術。可是,當代藝術不像現代藝術,當代藝術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説不清楚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很根本的問題,所以我們也是請了世界範圍內權威和有影響力的人,每個人來做一個講座參與這個命題。

  問:您如何看待學術展和商業展的區別?

  答:我覺得藝術本身學術與市場並存,而博覽會正是藝術和市場結合的産物,所以應該有學術的部分,也應該有市場的東西。所以我們有兩個論壇,一個論壇是純學術的,另外一個計劃是純市場的。博覽會是由藝術組成的,好的藝術都有學術價值,並不是博覽會就是一個商業活動。對於藝術市場的未來,相信真正成熟的藝術市場,是一個學術與市場完全結合的狀態。所以我們覺得學術和市場的東西,都應該在我們的博覽會裏面。

  問:今年國內外參加上海藝博會的畫廊和機構有沒有因為金融危機而有所減少,尤其是國外部分?

  答:國外會比往年減少一些,可是我要強調的是,如果沒有金融危機,我們也會減少西方畫廊的數量。因為西方的畫廊以前太多,不適合本土市場。我們去年有60多家歐美畫廊,而這個市場支援不了這麼多西方的藝術品。這是一個亞洲的市場,就像歐洲市場不可能都是亞洲的東西一樣,亞洲市場不可能都買西方的東西。雖然這個博覽會起源於歐洲,但長期下來,必須針對這個市場的。所以持續健康的方式應該還是以亞洲為主。西方畫廊少一點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必須要有。

  問:您覺得今年亞洲地區,尤其是中國市場的藏家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答:今年是很不穩定的一年,我們知道必須要作出一個很漂亮的展覽、很漂亮的博覽會,要跟收藏家積極地溝通。而今年秋天中國市場是一個回暖的狀態,中國市場比大家想像的還要穩。

  問:我看到一個您新開發的項目“亞太地區收藏家發展項目”,能跟我們談談這一項目的設想和情況嗎?

  答:對!金融危機讓我們去想事情。雖然中國市場很穩,但中國市場是很新的。未來的中國藝術市場一定是亞洲最大的藝術市場,但現在還不是。現在中國有很多人,他們要收藏藝術,卻沒有合適的途徑,不太清楚該怎麼做。這是一個專業度慢慢成長的過程,需要一個很專業的知識來操作它。

  問:能不能先給讀者透露些博覽會的細節?

  答:博覽會感受性要有所突破。主要通過“發現”這個展覽。觀眾的入口是直接進入主題展,上海展覽中心是一個宮殿式的建築,這次展覽沒有任何展位,這不是一個博覽會的狀態,是一個群展的狀態,但作品都是出售的,還是商業性展覽。所以觀眾一進去,不是感覺在一個博覽會裏面,而是在一個特別漂亮的大展覽中。先進入這個群展,然後進入展會。這種狀態是一個突破。現在博覽會還沒有這麼做的。它的學術定位和體驗都會很不一樣。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一週觀點
· 兩會觀點集錦:中國美術怎樣更好地“走出去”?
· 觀點:“藝考熱”的冷思考
· [獨家] 首師大教授董仲恂觀點
· 一週觀點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