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一週觀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19 13:46:09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美術週刊

    當下美術批評像“話癆”

    彭德在《創建圖文互動的批評模式》(《批評家》2009年3月)一文中認為:有位畫家用兩個字評價當代美術批評:話癆。癆是肺病的舊稱,症狀是不停地咳嗽,咳出來的都是廢氣。用“話癆”這個説法形容美術批評,一針見血。儘管批評界一直在努力改造現成的批評模式,但成效不大,為什麼?系統出現了故障。在批評、傳媒、書刊、出版、教育這個連環套中,人們通常只能無奈地套用現成的模式。如果換一種新模式,將會引起寫作習慣、編輯習慣、印刷與出版習慣的頑強抵制。話癆的形成有一些外在的原因,比如文人過剩和市場過熱導致表達的競爭。中國的美術刊物上百種,有一些我們畢生都不會知道它們在發表什麼意見。競爭造就了批評文本的兩種傾向:一是追求深奧,一是追求博大。批評家對此都下過功夫。美術很直觀,把它説得拐彎抹角卻成了純文字批評的本事,以致文章不長會被認為缺少學術分量。《莊子·駢拇》用多餘的駢拇諷刺過這類現象。駢拇是大拇指旁邊的第六個指頭,而流行的批評文章往往長著60個指頭。

    利益導致藝術批評“雜音”四起

    西沐在《當代美學轉型與藝術批評》(《美術報》2009年3月14日)一文中認為:假話風氣不斷蔓延,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藝術批評的真實性與公平性缺失,而批評家慣於説假話皆是出於利益的考慮。市場化導致藝術品市場的利益失衡,批評家的利益實現不公平。於是,目前,很多批評家替藝術家大肆撰寫吹捧、浮誇、讚譽之文章,企圖通過包裝藝術家,為其提升知名度、打造品牌效應來牟取金錢利益,而自身也變成了藝術家的廣告宣傳工具。有些批評家在研究分析中不能全面系統地去看問題,很容易抓住一點,不斷去放大,甚至以全盤否定的論調,無限誇大藝術品市場的弊端,以謾罵而不是分析的方式揭露其中的所謂“黑幕”,將藝術置於不可救藥之地,提不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謊言確實存在,但不是每一位藝術家、每一件作品都處在謊言共同體之中。在不同利益的驅使下,藝術批評進入了“雜音”時代,吹捧者有之,謾罵者有之,跟風趨時者有之,遊戲幫閒者也有之,而這些言論的最終根源都是利益。

    越是優秀的藝術家越是開會少

    陳傳席在《會議開出什麼名堂》(《中國書畫報》2009年第17期)一文中認為:文如山,會如海,而且越來越嚴重。文藝大會、研討會,目的是為了促進文藝發展,多出好作品,多出好作家、好畫家。結果呢,我研究了幾十年,八大山人的畫好,他一生沒有召開過一次會,漸江、石濤、石溪的畫好,他們也從來沒有開過一次會。唐詩好,宋詞好,元曲好,但當時也沒有天天開會,發佈新聞、研討之類皆沒有。倫勃朗、拉斐爾、梵·高、畢加索的畫好,也不是年年月月開會才好的。曹雪芹寫《紅樓夢》,不要説參加有吃有喝的會議,就是有人給他飯吃,也不致餓到那個地步,兒子餓死了,他也悲傷而死,《紅樓夢》沒有寫完。歷史上沒有一個時代是因為天天開會才出現優秀作品和優秀的作家、藝術家的。而且越是優秀的作家、藝術家越是開會少。這就和開會的初衷背道而馳了。我們開那麼多會,又能開出什麼名堂來呢?鄙人參加各類會議可謂多矣,總結一下,凡是為畫家開研討會的,很多專家發言,講了幾天,其實就是一句話:“畫得好。”為寫作家開研討會的,發了幾天言,也就是一句話:“寫得好。”

下一頁“危”機當妙算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當代美學轉型與藝術批評
· 藝術批評的“媒體化”與藝術媒體的“批評化”
· 于洋:藝術批評的“媒體化”與藝術媒體的“批評化”
· 藝術批評家、本次展覽學術主持朱青生先生講話
· 徐琛 質疑“藝術批評”
· 藝術媒體與藝術批評——第二期青年批評家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