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兩會觀點集錦:中國美術怎樣更好地“走出去”?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12 11:23:02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美術週刊》 張晶晶  屈菡

從最初提出中國美術“走出去”的口號,到如今越來越多的美術家和作品走出國門,可以説中國美術已經真正邁開了“走出去”的步子。但怎樣走得更好,成了目前藝術家考慮的重點,經濟支援、文化自信、傳播策略的不足擋在“走出去”的路上,在本次兩會期間,記者採訪了3位代表、委員,他們根據親身實踐就此問題提出了觀點和建議。

掌握主動權 推出主流藝術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認為,中國美術要“走出去”絕不能是句空話,要落實到具體事上,應像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一樣平實,沒有一句大話,件件都是實事。

“目前最迫切的是增加國家投入,同時通過藝術家的努力,把中國好的作品介紹出去。”我們需要告訴國外,中國國內的主流藝術是什麼,中國畫家的重要藝術成就有哪些。當西方人用慣有的價值觀選擇中國的藝術品時,我們要正確對待,不能效尤外國人的做法。以前我們的經濟實力不強,自己把作品拿出去展覽的機會很少,即使參加一些國際展覽,由於策劃不當,外方策展人往往將不能拿代表中國的作品出去做展覽,致使國外不能真正了解真實的情況。

“要改變這種現狀,國家加大資金投入是至關重要的。在一次與日本的美術交流展中,中方計劃把全國美展的獲獎作品送到日本展覽,這本身是展示中國美術的好機會,但國內的要求是由對方如日本美術館、民間團體出錢。且邀請函上必須註明‘一切經費須由對方負責’,才能得到批准。我方的展覽費用、往返旅費甚至生活費都由對方來拿,作品當然更是由對方來選擇,這怎麼能真正展示中國的文化?反過來,當日本對等地來華交流展出時也必須由對方出錢。這種首先在資金上不對等、不合理的情況很不利於中國美術的對外傳播。因此,中國美術要‘走出去’,加大國家投入是關鍵。”

意識形態差異不是問題

關注人性關懷、人文關懷是根本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國畫院院長施大畏認為,中國美術要走出去,首先需要我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信心,走出去不是為了迎合別人,而是自信地將文化主動介紹出去。“我們要讓世界看到一個嶄新、全面的中國,而不是揣摩什麼適合世界的口味。如果第一反應是考慮老外喜歡看什麼東西,這就是不自信。”

“記得我們第一次反映長征的作品拿到香港展出的時候,大家都很緊張,這麼強的意識形態,香港人能接受嗎?當時的特首董建華問我,為什麼畫長征,我説長征是對極限的挑戰。”其實我們不用在乎意識形態的差異,畫家所表達的人文關懷,才是世界上藝術最大的關注點,這是有關人的本質問題。可能擁有這樣的思路,交流就會上個臺階。前幾年,國際上經常有醜化自我、調侃過去的作品,國外看的只是一時新鮮,現在已經膩了。只有真正宣傳自己的民族,才能贏得尊重。這是藝術家應該考慮的問題。

“去年上海中國畫院在紐約切爾西藝術博物館舉辦了‘春華秋實——上海中國畫院藏品展’,儘管策展人是美國人,但我們始終堅持自己的文化定位,把中國現在主流的文化介紹出去。效果很好,資助我們的紐約出版家很驚喜,他為展覽提供了贊助,但對於第一次在美國舉辦中國傳統繪畫的展覽起初並沒把握。看了展覽之後他很高興,感覺像回到了上世紀30年代的巴黎,作品透露著溫馨人性和浪漫,沒有血腥和暴力。這給我們的啟示是,當我們將所謂體制內作品介紹到國外時,同樣能引起反響。因為我們代表了中國藝術家的藝術思考和探索,包括技術上的探索。”

“另外,成功舉辦展覽最重要的一點是選擇好介紹人——媒介。此次展覽的牽頭人,是美國著名的出版家的夫人,她是位華人,很熱衷於中外文化交流,而且懂得用什麼東西交流,這是成功的關鍵一點。在和她交流時,我提出要展出中國畫的歷史,立刻得到她的同意。我們將中國畫院50年的歷史告訴了美國人,使美國人了解到不管從技術上,還是觀念上,我們在發展進步;讓美國人了解到中國藝術不是暴力的、血腥的,而是人性的。”

全球化背景下

東方藝術不再僅指傳統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指出,在今天全球化境遇下,東方藝術的內涵已經有了變化。我們到國外舉辦展覽,不能僅僅介紹固有的傳統文化,而要包含今天存在於中國的各種形式、形態的文化,這樣才能全面反映中國的文化面貌。

“什麼叫東方藝術?是指東方人創造的藝術,還是東方傳統固有的藝術?如果是前者,實際上今天它囊括了西方眾多的創作樣式。以美術為例,不僅僅有中國傳統的繪畫,也包括源自西方的油畫以及新媒體藝術等。這些源自西方的藝術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中國的精神,今天在中國很受歡迎,所以把它們從東方藝術中切出去是不合適的。但是某些時候,東方藝術特指的是中國傳統固有的藝術。尤其是西方人有一種東方主義觀念,他們希望東方的藝術永遠區別於他們的藝術,成為全球化格局中的一個他者,因此他會給東方藝術限定一個框框,甚至我們自己有部分人也會給東方藝術限定一個框框。如果從今天藝術發展的策略性來認識和思考東方藝術的概念問題,顯然前者更具有現實意義,我們應該介紹全面反映中國現狀的藝術。”

“至於後者意義上的‘東方藝術’——傳統固有的藝術面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傳統藝術如何活在今天的社會中,這個一直重視得不夠。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要扶持這些傳統藝術。另一方面要警惕整體論意義上的切分,如所謂‘線’的才是東方藝術,‘面’的不是東方藝術。顯然這種兩分法不契合今天對東方藝術的認識。應警覺這樣一種認識陷阱,而讓中國人的精神能夠活在多樣的藝術門類裏,呈現東方藝術特有的魅力。因此,在這樣的情境下,一方面要展示今天中國人在全球境遇下所做的文化創造,全面地展示今天中國人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確實要將中國傳統固有的文化介紹出去,讓西方能夠認識。”

“要讓西方能夠認識到東方文化的價值,尤其是東方文化特有的發展模式。之所以説它是模式,是因為它能活在今天,不僅僅代表傳統,也代表今天的發展;不僅僅代表中國過去的東西,也代表中國今天吸收世界優秀文化遺産後的創造。”打開國門之後,中國人是如何接受外來的東西,如何在文化創新時刻把握機緣,變革中的中國如何學習借鑒西方後産生了大量現當代文化潮流、文化創造。這些都應該是東方的藝術,這是我們要對外傳播的東西。

“我們一定要對自己的文化有個清醒的認識,深刻地認識到文化的內在價值。傳播不是簡單地將歌唱家、畫展等送出去。不能僅僅讓西方人看到表像,而要著力向西方介紹中國內在的根源的東西,讓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發展模式有所認識、有所尊重。除了展示,要對大眾進行介紹、推廣、傳播,比如辦講座,和國外媒體、知識界進行廣泛的對話。這方面高校要肩負一定的責任,當項目確定的時候,高校人文學科把它當做課題,讓高校的人參與,文化創作、研究的重要隊伍就是在高校。”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