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段培垚:批判.反思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4-21 08:54:49 | 文章來源: TOM美術同盟

而隨後的85新潮的美術運動,使中國美術迎來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全國各地美術群體猶如雨後春筍。他們試圖用青春的激情成就一個新的藝術現實。藝術是源於生活的,當我們把審視的眼光投向現實,不禁感知到無邊的惶恐。“藝術家的意識是受社會大環境和特定的歷史條件限制,這種特定的環境和特定的時代是任何單個藝術家不能逆轉的。”④在經濟體制剛剛步入起跑線上,從某種意義上説,“新潮美術”是對傳統現實主義美術的造型語言、形式概念的反叛;“對西方後現代美術的接受與變形”;甚至是對西方後工業環境所滋養的反傳統、反道德、個人主義頹廢觀的吸納。在名曰“新潮美術檢閱”的1989年現代藝術大展上:亂麻繩、腐蝕得醫用橡皮手套、類似豬場的膠皮管、洋人名片、毛澤東像、破布頭、充氣的避孕套等等,被作為新興藝術媒介進駐中國美術館。“這些藝術家們莊嚴地進行著一系列被評論家稱為‘顯示出強烈的求異性、超前性、反叛性、實驗性、當代中國藝術的重要創作’被評論家讀解為一種世紀末的精神幻滅,現存文化的精神本質。”這的確是一個“充氣主義的宣言”。在一個現存的時代浴盆中溢滿了泡沫。藝術生活化與生活藝術化已經逐漸泯滅了藝術的界限。藝術行為化的理論也來源於此,隨著後工業時代的到來,物質社會的本性趨於明顯——人類的生存本能在無意識中促使了對抗、破壞、發泄……個人主義的滋生。如果説對道德的反抗與破壞是為了衝破所謂的“枷鎖”,那麼,我們是否就可以推論:希特勒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行為藝術家呢?

何謂現代主義,“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西方在“先鋒主義”、“頹廢主義”、“實驗派”和各種文學藝術流派名稱之下興起和匯合的一場文藝運動、思潮、派別的總稱。其文學的基本傾向是反應西方社會中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自我之間的畸形的異化關係,以及由此産生的精神創傷、變態心理、悲觀情緒和虛無意識。反對理性的壓抑,重視直覺與潛意識活動的作用,要求深入探求精神活動的奧秘,而不滿足與浮面的描述。其藝術特徵表現為格外重視表現方法(技巧)和注重表現形式;作家發掘的主要不是客觀世界,而是內心世界,追求夢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間世界的描述。”⑤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深入精神”的活動,是後工業條件下資産階級私有制的純粹個人主義的崇拜與釋放。85新潮以及所延續至今的“現代主義”美術,僅僅是對某些敏感詞彙的片面理解。他們沒有分析西方現代主義産生的客觀環境——西方文藝復興至後工業社會的社會生活與人們思想追求的異化,也沒有分析當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生活與人們的思想追求。眾多以現代藝術為旗幟的“先鋒藝術家”只注重所謂的“先鋒”二字,盲目標新立異,以強化畸形、變態、色慾、體現自我的創新意識,美其名曰:深入了精神領域。其創作態度和人生觀念本身就是骯髒的,表面的,以輕浮和縱欲營造藝術生命所謂的“光環”。無疑這對於盲目跟風,以享樂為其本欲的大眾而言,本身就是潛意識的審美誘導。

無論是現實主義還是浪漫主義,無論是古典主義還是印象派;無論是表現人物還是再現風情,一切的技法與形式都是為了表現精神目的。當代繪畫藝術流派在後現代“生活藝術化、藝術行為化”的催使下,確實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由此造成的魚龍混雜的局面也應是預料之中。“85新潮”作為我國美術界變革圖新的一次嘗試,我們在肯定其歷史意義的同時,也應冷靜思考。西方後工業社會滋生下的後現代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期而遇,營造了這樣一個意識形態紛雜的“熔爐”。肩負文化“急先鋒”的繪畫,不可避免地在種種思潮的混戰局面中左右懸浮。是後現代藝術滲透生活對大眾産生負面影響,還是後現代生活萌發的新審美觀決定了當代繪畫藝術思潮的取向?一段藝術史是一段精神文化的發展史,也是一段社會變革史。難以想像,這樣急速的演繹不會導致藝術的畸形;更難以想像,在這樣畸形的文化狀態下,作為創造的文化人,作為被動的地位的審美主體該會有怎樣的一個精神狀態。

20世紀九十年代,畫壇流派紛呈:將不知其所雲的稱之為“意象主義”;將唯恐別人看懂自抬身價的稱之為“形式主義”;將所謂牛鬼蛇神視之為“表現主義”;急功近利有傷風化的美其名曰“行為藝術”......如此多的種種主義,麻痹著當代被後現代思潮所歧義的一部分群體,迷醉享樂、虛榮、泡沫般的精神世界。藝術將被物欲橫流的世界所誘導,喪失了藝術本身對於社會,對於美的原本定義。是追尋傳統,在現實中充當“鏡子”的角色;還是誇大自我泥沼,為滿足所謂“大眾消費”一時之需充當自欺欺人的文化騙子?在這一中國文化的後現代時期,繪畫所呈現的多元化,誘導眾多的先鋒藝術家迫不及待的想在潮流中尋得一葉扁舟。可這種純粹的個人主義的不成熟的形式沒有堅實的實踐根基。我們不妨説沒有歷史的思考就沒有散射。大家也許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小孩子往往吸收的快可也流失的快。直接以形取形、以畫摹畫、以意倣意,難免陷入小兒接受事物之困境——認識導入盲區的偏失化與表面化。單純的形式追求勢必造成東施效顰,致使大眾審美意識混亂,畫家審美理想各持一論,門派爭鬥,公辯婆説,干戈寥落,在沒有根基的空泛爭鬥中,精英藝術束之高閣,成為表面受崇拜實質被冷落的“陳皇后”。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關於“美術高考”的幾點思考
· 非當代者:不要幸災樂禍
· 孫振華:面對災難,藝術何為?藝術家何為?
· 照相寫實主義的創作資源
·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