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關於“美術高考”的幾點思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4-21 08:42:23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高考改革,是一個關乎教育全局的大事。作為高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美術、音樂等藝術類專業入學考試近年來迅速升溫,考試場面蔚為壯觀。在我們討論“文理分科”等高考改革重大話題的同時,也應對正處於“熱潮”中的高等美術教育入學考試製度進行必要的反思。

藝術教育的基本規律不容忽視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逐步跨入大眾化階段,美術教育也獲得了極大的拓展。由於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更多的青年學生選擇將美術作為自己高等學歷教育的方向,而考生、家庭、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對高等美術教育的內容和功能日趨認同。

藝術教育,有其基本規律。專業考試的本意,是對有志於進行美術專業學習的考生進行專業能力、發展潛力以及基本文化素養的考察,以發掘美術專業培養對象。可是,就全國目前美術高考的總體現狀而言,文化課成績佔錄取分數權重明顯偏低,導致許多文化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僅僅將美術看作升學的“救命稻草”,很少考慮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和學習能力。

我們知道,從事任何一門專業學習,除了勤奮與努力之外,熱情、興趣與天賦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可貴品質。對於那些“臨陣磨槍”的考生而言,很難説他們就有足夠的興趣和熱情。藝術專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素質全面、富有個性、充滿朝氣的人才,而不應將選擇美術專業看成單純追求升學和未來求職的敲門磚。

美術教育的基本規律表明,深厚的藝術積澱始終是不可缺少的。這就要求,中等教育應在教材與課時安排中,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適當培養中學生的時代審美能力和對視覺藝術的感知力。同時,專業學院要通過專業入學考試的改革,重新審視對專業基礎內涵的既定認識,以實施“品質工程”作為契機,把好中等教育的“出口”與高等教育的“入口”兩道“閘門”。只有認識到美術教育服務社會、融入社會和引導社會的時代發展趨勢,才能最終建立起符合藝術教育規律、科學合理的中國高等美術教育考試製度。

文化素養不應再是“薄弱環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品位與人們生活品質在藝術的引領下迅速提升,生活與藝術的關係開始得到軟化。在這一背景下,全面的文化知識素養是每一名學生都應該具備的,這是從事未來任何一門專業必不可少的智力標準,更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對專業人才的時代要求。

我國現行的藝術類專業高考,先要進行專業測試,取得合格證後才具備參加全國統一高考的資格。受中學文理分科的影響,考生所學知識與藝術類專業缺少基礎性的溝通。許多考生為了獲得專業合格證,考前花費大量時間用於繪畫專業應考的突擊訓練,放棄了文化課常規課程的學習。在“惡補”依然能夠取得“奇效”的情況下,考生的專業基礎和文化素養難免有欠缺,更不利於考察其綜合能力和專業潛質。與此同時,大量針對應試教育而生的考前培訓,也使更多擁有廣博文化知識且具備藝術潛質的學生在過分強調專業技能的考試中,失去公平競爭的機會,尤其是“一錘定音”式的考試製度更讓大多數考生充滿了遺憾。

要想消除這種急功近利的弊端,就必須對美術高考各環節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改革,遏制種種投機行為,讓學生從更多的渠道以更多的方式獲得學習美術專業應掌握的較為全面的知識,而不應以考前單一的專業突擊培訓替代考生應享有的教育資源與環境。因此,美術專業考試與全國高考時間順序關係有調整與改變的必要,應予以專業的慎重論證。此外,還可考慮適當加大文化課分數在錄取總分中比例的權重,平衡好文化與專業考試錄取標準。

注重對學生的創造力進行考察

多年來,美術高考形成的巨大慣性強化了現行的閱卷評分方式。由於美術專業考試內容、方式及評分標準長期以來幾乎一成不變,逐漸失去了與專業發展時代要求的對應。考試內容與當代視覺藝術的多樣化形成的審美取向之間,尚未形成合理互動的關係。考生眾多、閱卷量大,給考試方式的改革帶來了一定難度,有時也順理成章地成了維持現狀的藉口。

美術高考過分注重技能,降低了對考生形象思維能力與創造性表現能力的考察,弱化了對具有特殊才能人才的關注。在教學實踐中,經常可以看到,一部分入學時專業成績突出的學生因缺乏個性、缺乏創意而失去持續學習的熱情。相反,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使許多入學時專業技能還不是那麼成熟的學生,很快找到了充分發揮自身藝術潛質的空間。

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應體現為對個性的扶持與關愛。基於以上思考,有必要改變現行的應試內容,注重在考試中對學生具有鮮明個性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考察。對於藝術院校而言,可以充分運用學校自主招生的權力,關注具有藝術特質和發展潛力的考生。

總之,在高考改革的大趨勢下,美術專業入學考試製度的改革勢在必行。當前,已經啟動的高等教育“品質工程”不應該理解為僅對本科學歷教育階段中的教學改革與教學品質提出的要求。如果不能將其延伸到對人才選拔即入學考試這個關鍵環節上嚴格把關,“品質工程”的作用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發揮,教學品質的基礎性要求也難以從根本上實現。

(徐勇民 作者係湖北美術學院院長)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非當代者:不要幸災樂禍
· 孫振華:面對災難,藝術何為?藝術家何為?
· 照相寫實主義的創作資源
·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 構建中國藝術評價標準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