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中國民營美術館的現實與困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19 15:57:37 | 文章來源: TOM美術同盟

1991年,炎黃藝術館正式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家民營美術館。自此作為一個開端,90年代具有探路性質的成都上河美術館、天津泰達美術館等形成雛形;2002年前後第二波民營美術館的建設浪潮由北京今日美術館、犀銳藝術中心等為主要代表;2003年之後出現並逐漸站穩腳跟的上海多倫美術館、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南京四方美術館在長三角地區逐步發展壯大……再到近期外資引領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以及直接由當代藝術市場熱效應催生的“山寨”美術館井噴式發展,中國民營“美術館”現象已經切切實實成為了一股來勢兇猛的新浪潮對固有的藝術體制與格局展開了衝擊改造。

藝術市場“火”進美術館後的“山寨”現狀

“山寨”,這一源本于製造業的流行熱詞,在2008年徹底通過中國網路環境演變成了一種極具中國特色的精神語匯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症候,這個名詞片刻之間應用於我們這個國家琳瑯滿目各種行業各個領域萬千現象無不恰如其分。在我的理解裏,當前意義上的“山寨”現象是世界上所有欠發達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普遍具有和相似性極高的衍生産物,在這個意義上説,我們就是一個山寨大國,但是如同山寨手機客觀上推動了中國通訊業的發展一樣,我相信“山寨”版的美術館現象也正在雜亂混沌一片裏對我們的藝術文化事業産生著積極有益的促進功能。

只要“山寨”集中的地方,總免不了和利益的集中是掛鉤的,所謂無利不起早,預見到好處自然會群起而效尤之,從目前中國民營美術館發展的三個間歇性過程看,殘酷的資本主義現實已經向我們宣示,單純的理想主義不可能支援事業的長遠發展,最早期誕生的民營美術館大多都隨歲月而雲散了,當年較活躍的成都上河美術館是其中的典型樣本,上河美術館的經營方式相對簡單,沒有自己的經營部門,資金全部來自當時還是地産商陳家剛的公司。上河美術館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其內部管理的體制化和明確的學術定位,展覽、收藏、研究部門的設置完全按照西方標準,並且幾乎嚴格地遵守和照搬了西方的策展人制度,這樣的氛圍吸引了當時中國最優秀的策展人和藝術家紛紛到這個“藝術界的延安”策劃和參加展覽。上河美術館被業界看作中國當代藝術體制試驗的典型,在企業、學術界和大眾之間建立的互動形態成為之後民營美術館的基本形態模式。但上河美術館最終的倒閉,預示了民營美術館依靠單一企業投資模式在中國的失敗。基本上所有誕生在上世紀90年代的民營美術館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蓋一個美術館容易,經營一個美術館卻面臨遠非想像的艱難,其中的瓶頸在於一是缺乏資金來源,二沒有管理運做經驗,不知道方向和出路在哪。因此,早期的民營美術館事業在步履蹣跚堅持到本世紀初年的時候,便自然的處於了倒閉風潮之中,倖存下來的鳳毛麟角。

“山寨”美術館現象是從2003年開始的,也就是利益和興奮點開始集中起來的時候,等到2004年結束差不多兩年的時間裏,整個中國藝術市場,尤其是以當代藝術為代表的新興藝術形態在國際環境、媒體和自身生態的交互作用與集中催生下不斷上揚,新的格局被打開,到2005年開始的當代藝術井噴行情,徹底拉開了各種藝術力量的瘋狂擴張時期,一時間以北京和上海為龍頭,藝術家迅速集中,各種畫廊畫店紛紛開張鱗次櫛比,民營美術館的發展也迎來新的擴張時期,在此期間很多原本打著畫廊招牌的經營機構也隨著營業展示空間的擴充,陸續高調更名為美術館、藝術館、藝術博物館等,魚龍混雜的“山寨”美術館效應被迅速放大。

1   2   3   4   下一頁  


下一頁艾未未:帶著態度獨行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艾未未:帶著態度獨行
· 批評的人文意識
· “會友嘉年華”當休矣
· 戲説研討會
· 一週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