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桂光,另一個身份是“文字學家”,但自擔任省書協主席之後由於事務繁忙,已經暫時放下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商周青銅器銘文通論》的編寫,這篇著作被視為容庚先生《商周彝器通考》的姐妹篇。他希望能全身心做好廣東書壇的引路人,促進中國書法的發展。他對目前書壇的某些現象不能茍同,更指斥“書法作為線條藝術,不應‘咬文嚼字’”的觀點,他希望書法界能夠重新重視文字、文化對書法藝術的作用。他表示,書法專業應該開設在中文系,以加強以後書法家的文化修養,更直言“書法教師要跟美術教師、音樂教師一樣,有一個專業的資格認證。”
書體不存在高低之分
記者:您從來沒辦過個展,去年突然舉辦了“自書詩文作品展”和“春華秋實——張桂光書法展”兩個個展,您如何看待這兩個展覽?
張桂光:我搞書法都有幾十年了,這也算是一次階段性的總結吧。這兩個展覽所展出的作品在策劃思路上是有分工的,“自書詩文”的展覽旨在對傳統的深度挖掘和對“自書詩文”的文人傳統的繼承方面作些探索;而“春華秋實”這個展覽旨在配合“嶺南大講壇”文化論壇的講座,展示書法為社會生活服務的功能,為適應家居與辦公場所的佈置,尺幅方面多了不少小品,內容方面則較多地選擇了古今格言、佛學偈語及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古今詩文。
記者:據了解,您掌握多種書體,碑帖相容,楷書、行書、章草、漢隸、秦隸、簡帛文、金文、甲骨文,每體都有深厚造詣,您認為書體之間是否存在高低之分?
張桂光:雖然我自己最喜歡的是行書和篆書。但是書體之間是不存在高低之分的,只有風格的區別。水準高低只能在具體作品的比較中體現出來。
書法講究的是書寫水準而不是裝裱水準
記者:您曾經説過,書法更應該是案頭藝術,而不是展場藝術?
張桂光:準確的説法是,書法既應該是展場藝術,也應該是案頭藝術,這是一致的。只是現在太多的人,把這兩個割裂開來討論,甚至有人強調書法只是展場藝術。我個人認為這是對書法發展很不利的事情。
記者:他們所指的展場藝術,具體是什麼?
張桂光:就是強調展場上的感官刺激的“霎時快感”,通過拼鑲、作舊、渲染等手段烘托出五彩繽紛的形式來奪取眼球。據一些有經驗的人講,單純的白紙黑字,一張紙寫一首詩的作品是很難入選某些全國性的書法大賽或者大展的,也很難進入評委的視線。但是色彩斑斕、裝幀奇異的作品,又很難進入市場,因為他們強調的只有“霎時快感”,與日常的典雅需求並不相符。
所以,我認為,這就形成了很大的錯位。這樣並不利於書法的良性發展。我們應該創作一些既能夠在展場給人以美的享受,也能進入人民大眾生活的作品。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型展覽的書法作品基本是白紙黑字,不會有過多的花哨技巧。因為大眾欣賞的書法,是書法本身所表現的水準而不是裝裱水準。
書法的內容是在於文字,而非僅僅是線條藝術
記者:目前各種書法大賽似乎非常多,這對提高書法水準能提到怎樣的作用?
張桂光:據我了解,以前每年只舉辦一個、兩個的全國性書法大展大賽,2013年突然提升到30多個。我認為很不正常。30個展覽,一個展覽投入數百萬,各個展覽的徵稿啟事,除了題目不同,其他內容要求幾乎是一樣的。一張作品可以“打遍天下”。
30個展覽的主要評委變化不大,評出的作品風格、內容、水準等都沒有太大區別。花這麼多錢,對中國書法有多大的推動?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其副作用則是促使書風趨同,不利於百花齊放和地方特色的發展。不如多辦一些省與省之間的聯展或交流展,讓地方特色有發展的空間。
而且,現在的張桂光有兩個明顯的傾向,一是強調中國書法要跟國際接軌,認為書法是一種線條藝術,主要欣賞線條,要讓懂漢字的中國人可以看懂,不懂漢字的外國人也能看懂,實際上就是去中國化。其次,強調書法是一門藝術,不是文字學,也不是文學,所以寫的是不是文字,寫得對不對,寫的是什麼內容都無關係,否則就會剝脫他們的藝術才華,實際上是要去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