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中國雕塑教育的開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1-14 09:12:37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雕塑係不僅有傑出的雕塑家,更有多才多藝的各類人才,首任系主任李金髮教授在我國文學界也是名聲顯赫,被譽為象徵派詩歌的代表人物,大概是受其影響,這一時期雕塑係學生中出現了非常多的文藝名家和藝術理論家,如詩人艾青、文藝理論家王朝聞、藝術理論家盧鴻基、雕塑史專家鄭朝等,他們同樣在我國文藝理論和美術史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他山之石”以攻玉引進巴黎美院教學模式。

雕塑係建立之初制定的教學方法和教材均參照法國巴黎國立美術學院的教學模式,其中專業課程有素描、泥塑、石雕等,還有國文、外國文、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美學、透視、解剖、幾何、色彩學等文化理論課。素描教授由李超士、蔡威廉、方幹民等知名畫家擔任,石雕課由英籍教授魏達擔任。泥塑課聘請俄籍教授卡墨斯基擔任,蕭傳玖、周輕鼎、程曼叔幾位先生歸國任教後雕塑係的教學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程曼叔先生帶回的雕塑《女人體》是他獲法國春季沙龍大獎的作品,同學們能夠直面優秀的雕塑原作,對雕塑教學的提升有很大幫助。由於當時學生繪畫基礎普遍薄弱,雕塑係低年級課程基本以素描為主,一般每週二十幾課時,到預科三年級時才安排泥塑課,內容是臨摹石膏像,課時也達每週30課時以上。專科一年級以臨摹半身像和全身石膏像為主,專科二年級開始有半身人體和全身人體寫生課,由於當時人體泥塑架子都用木頭搭制,不像今天的金屬鋼筋骨架可以搭制大幅度人體動態,所以寫生人體多以坐姿和站姿髖立式為主,專科中專業課時量能夠達到每週30節以上,專科三年級有石雕課程,一般每週40課時,但因教學條件限制,經常把石雕課改為泥塑課。這一時期藝專的駐歐代表從巴黎直接購進了多種石膏像模型,以及雕塑刀、雕塑架、轉臺等教具,另外也仿製了一批法國教具供學習使用,雕塑係的教室也倣造巴黎國立美術學院的教室樣式修建,特別是天窗採光部分。

如果説這一時期的中國雕塑教育是借“他山之石”的話,那麼這塊石頭確實起到了攻玉的效果,這20年裏藝專雕塑係在顛簸流離的動蕩中頑強地書寫著中國雕塑教育的歷史,紮實地夯實了現代中國雕塑教育的基礎。碩果倍出的第一代雕塑人實踐“以美育代宗教”理想。

研究學習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對雕塑係教師來説十分必要,由於各種原因在早期教學中很少有中國古代雕塑內容,直到1940年民國教育部成立“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聘雕塑係教授王子云為團長赴西北地區進行系統考察,才真正拉開了研究學習中國古代雕塑的序幕。

李金髮教授主編的《美育》雜誌堪稱當時國內最精美的藝術刊物,雜誌大量介紹西方雕塑、繪畫和藝術評論,如李金髮的《羅丹雕刻與現代主義》、《藝術之本質及其命運》、《科學與美》、《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藝術與生活》、《近世美學價值問題》、《吾國藝術教育》等文章,同時也有他介紹西方雕塑家卡爾波、呂德、羅丹、布德爾和馬約爾的文章等,他的雕塑作品《伍廷芳銅像》、《蔡元培胸像》、《東方女性像》、《好整以暇》等也在雜誌上發表。這一時期,藝專師生陸續在各種報紙、雜誌、書籍上發表了大量文章和作品,介紹宣傳文藝思想、雕塑藝術和雕塑家。劉開渠先生分別在《藝風》、《神車》、《阿波羅》、《文潮》等雜誌上發表了《樸舍特爾的雕刻教學》、《藝人倫勃朗》、《布德爾的雕刻教學》和《上海雕刻的過去與未來》等文章。這些早期的文章對當時國人了解雕塑藝術産生了很大幫助。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