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藝術教育始於起跑線,終於大學門。一路上那些學藝的孩子們跌跌撞撞,蹣蹣跚跚,既有邯鄲學步的形態,也有鴨子打拳的精彩。
中國的藝術教育就是一場趕鴨子上架
音樂界出了一個中國的郎朗,鋼琴課輔導如雨後春筍般露頭。檯球界來了一個叫丁俊暉的中國年青人,檯球教育不知什麼時候就走進了中國青少年的生活。
“媽媽給我報了6個特長班,英語、舞蹈、跆拳道、寫作、游泳還有鋼琴,我每天放學寫完作業,練習、讀英語、讀作文,都沒時間和小朋友玩。”如此的抱怨只是廣大小學生的一個縮影,對於幼兒的藝術教育,家長們的想法都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對於孩子們自身有多大興趣在這些所謂的“興趣班”上,以及孩子們本身的天分才華則不在家長的考慮範圍之內。
孩子們在學什麼,取決於家長的“覺得”。“媽媽的理由”成了孩子們學習的標準:英語是必須學的,長大後英語差就找不到好工作;女孩子得學跳舞,從小就要培養形體美和良好的氣質;學鋼琴為了培養樂感,學寫作陶冶高雅情操……
不管願意不願意,喜歡不喜歡,媽媽覺得了,孩子就得學。於是父母們風雨無阻的陪同孩子們輾轉反側于這個學習班那個輔導處,看上去的確是“技多不壓身”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實際上和一場不問青紅皂白的趕鴨子上架又有多大區別?
關於學藝的開始:春江水暖鴨先知
不可否認出名要趁早,學藝也要趁早。最好是娘胎裏就開始藝術的熏陶,爭取一齣生就是個貝多芬,藝術教育的過於低齡化是中國藝術教育裏永遠繞不過去的一個奇點。
天津教委曾出臺“社會藝術考級與升學不掛鉤”的政策,但該政策出臺後,天津市參加鋼琴、聲樂、舞蹈、繪畫、打擊樂等藝術考級的考生人數不減反增,並且考生出現了低齡化趨勢。
隨機抽取一個小學做為調查,內容是讓三年級的孩子寫出自己的特長。結果在全部92名學生中,只有4人表示自己沒有什麼特長,而其餘88名學生都填上了鋼琴、古箏、薩克斯、繪畫、書法、舞蹈等特長項目,其比例達到96%。有的孩子甚至有三四項特長,從藝年齡長達六七年。然而,只有不到10%的孩子錶示喜歡自己所學的藝術項目。
另據了解,在3月份舉行的康橋少兒英語全國統一考試(春季)中,約8萬餘名少年兒童(6~12歲)參加了考試,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8%;在9月底結束的秋季考試中,考試人數達到12萬,參加康橋少兒英語考試的人數累計達到48萬以上。
對此現象,藝術教育專業人士指出,“藝考神童”的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眼下的“學藝熱”具有較濃重的功利色彩,家長的功利心很可能導致孩子們的藝術生命過早凋謝。
藝術的鴨子拳成了高考的救生圈
在中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大潮中,有一個種群始終無法忽視,那就是藝術類的高考生。迫於高考的壓力,這個人群的數量每年都在增加。越來越多的高中生在高考時選擇藝術這條路。今年河北藝術高考人數為63231人,全省高考報名人數為44.98萬人,比例高達14%。
與幼兒的藝術教育不同,走上藝考生這條道路的學生多數是出於高考的壓力。因為藝術考試要求的文化課分數相對要低一些。文化成績不太理想的考生們轉而將眼光投向了藝術的“加分”屬性上。
今年全國有超過915萬人參加高考,根據各省數據匯總藝考生人數超過90萬,也就是説藝考生在高考生的比例中佔到了10%。
在廣大的藝考生中,美術生所佔的比例是最大的,因為美術類藝術考生的專業類考核項目較為簡單,並且在學習上也如半路出家的“鴨子拳”一般可以速成。今年山東省報考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數量為100419人,其中美術類報名人數最多,為44884人,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
從以上數據看,藝考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也正因為如此,全國高考人數在減少,而藝考生的比例卻在上升,藝考培訓機構也是遍地開花。並且隨著一輪又一輪的藝術本科生畢業,專業水準一般,市場逐漸飽和,這些曾千辛萬苦擠進大學門的藝考生遇到找工作這個更大的難題,藝術考試到底是出路還是不歸路已經不得而知。
望子成龍的家長:爭取每一隻鴨子都能烤成全聚德
不是所有的醜小鴨都能變白天鵝,也不是每一隻鴨子都能烤成全聚德。更不是只要有藝術的醬料做為保證,便能百分百烹飪出全聚德的鴨子。
不管是幼兒藝術教育的過早滲透還是高考生藝術教育的臨時抱佛腳,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家長們于其中的嚴厲監督與積極驅使。孩子們學藝除了家長自身的“覺得”以外,很多孩子學習的並不是藝術的本身,而是家長自身對於藝術的理想。這種理想經過傳承與積澱,落到孩子身上成了躊躇滿志的望子成龍,並由於其對自身藝術理想的堅持,有多少孩子在“虎爸”與“狼媽”的嚴厲監督下哆哆嗦嗦的學著藝術已經無法得知。
全聚德只是一種鴨子的模式,不是唯一不可的標準。孩子們有更多的個性,也並非一個條框就可束縛完全。僅有一腔熱情與希望並不是良好解決方案的保證,科學而冷靜的態度或者才是更好的處理方式。
藝術是一件莊重而嚴肅的事情,而藝術的教育與學習更要持有一顆尊敬與愛慕的心。它不是一種出名的利器也不是一塊敲門的板磚,當然更不可能成為一種升學的賭注與加分的法碼。在藝術的教育與督導中家中們當要有更多的理性才不至於讓可愛的藝術成了可怕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