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數字時代的網路美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20 09:55:55 | 文章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隨著網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文化深刻影響和形塑著社會文化,美育也不例外。網路傳播、網際生活與傳統的資訊傳播、現實生活有著很大差異,這使一些現實生活中代代相傳的倫理規範和審美理想在網路空間遭到挑戰和質疑,使網際生活出現暫時性的審美失重和倫理盲點。而不少承擔美育重任的工作者對網際生活了解甚少,在網路技術操作上落後於年輕一代,客觀上使得當代美育工作者在應對網際生活問題時有些力不從心,網路美育形勢不容樂觀。加強網路美育、優化網路生態環境也因此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網路美育的可能性

網路美育的緊迫性並不意味美育在網路傳播時代只能深陷困境,無所作為。相反,網路美育不但是緊迫的,而且是可能的。網路傳播沒有技術原罪,導致網路犯罪和網上生活失范的更多的是由於人為的因素,正是由於人的審美意識淡漠、倫理責任感弱化和價值觀、人生觀的畸變加劇了網路生態污染,所以在應對網路文化畸變上仍應以人為本。

任何文化都具有自我改進、自我完善、自我保護的修補—再生機制,否則它很難長期存活和生長拓展,網路文化亦然。在網路空間,現實社會道德與審美標準的統一性和確立性會變得模糊,因此容易導致審美的多元化和雜語化。但是網際交往同樣需要適合自身的遊戲規則,需要形成和確立新的具有統括性的網路審美標準,以規範網路空間秩序,優化網路生態環境,培育抵禦網路犯罪的“抗體”,推進網路空間的綜合治理。

網路美育較之傳統美育更符合以人為本的現代性文化精神。網路美育立足於全新的網路環境,本身就有著傳統美育無法比擬的優越性。與傳統美育在教育目的上的高度劃一的、抽象化的“完人”神話不同,網路美育並不苛求每個人都做那種模式化的“完人”。與傳統美育對人的單一主體性的培育和對單一的審美模型的維護不同,網路美育充分正視了生活方式與審美實踐的多元化,它要培育的是人的多元主體性,促進和維護的是人的審美生成的多種可能性。互動是美育的靈魂,與傳統美育居高臨下、單向輻射的高臺教化不同,網路美育始終體現著相互交往、及時對話的民主精神。與傳統美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實名身份不同,網路美育具有匿名性,這淡化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區分,使得網路美育得以在更為自由、平等、坦誠的思想情感交流中達成。這種充滿新鮮氣息,散發著勃勃生機的網路美育是網路社會的精神希望。

網路美育的特點

傳統的審美教育方式是實時實地化的情境教育。網路審美教育不再像以往那樣僅僅局限在物理時空中,也不再像以往那樣主要局限在“熟人”世界中,因此網路美育更具包容性,更要求人們養成寬容的胸懷,具備開放視野、當代意識和平等理念,從而以寬容的心態尊重人們各自的文化趣味和審美選擇。具體説來,網路美育有如下特點:

影響的深刻性。由於網路資訊具有全球性、多元性、開放性、交互性、海量性的特點,來自五湖四海的網民能便捷交流,輕鬆聚談,這為網路美育贏得了規模大、覆蓋面廣、資訊全的特點。由於網民是按照自己的興趣上網搜索資訊,進行交流的,因此網路美育資訊更能深入青少年的心靈,其潛移默化的熏陶、引導效能是現實美育不可比擬的。當然,網路是一把“雙刃劍”, 它使得全球各種不同的文化形態匯聚交織,資訊垃圾充斥,而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最終確立,對這些資訊難以做出理性的判斷,網上海量的資訊會給青少年的審美觀念帶來巨大衝擊,容易誤導學生的審美情趣。

溝通的互動性。網路交往的匿名性、間接性、實時性,使青少年更易於依照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興趣點高度放鬆地進行網際交往。網路超乎想像地拉近了人們之間的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在網路中有共同審美興趣的人很容易聚到一起,推心置腹,深入交流。這樣,美育工作者也就可以在網路空間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對青少年進行審美教育和文化利導。和現實中的美育相比,網路美育更容易實現開誠佈公,暢所欲言,可以得到充分的互動和及時的反饋。但是,由於網路不排斥任何對話,過量的異質資訊也容易對青少年進行誤導,這些不是美育工作者能全面控制的,也增加了網路美育的難度。

教育的多維性。在網路環境中,教育從平面走向立體,從靜態變為動態,從現時空趨向超時空。網路主題連結式的搜索引擎機制使其資訊內容具有多元性、客觀性和可選擇性。網民能大量接觸到各種類型、各種角度、各種觀點的審美資訊,這既利於兼聽兼信,全方面、多維度地透視熱點問題,也容易導致觀念上的混亂,主流意見難以達成,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網路美育的效果。

網路美育的途徑

青少年是網路空間最活躍的群體,網路對青少年的影響最大。反過來説,青少年的審美素質、他們對待網路的態度和抵制網路空間不良資訊的能力也直接關乎網路文化的未來走向和網路發展的前景與可能。因此,網路美育是一個介於審美行為和教育行為之間的交叉範疇。加強網路美育,推進網路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絕非一人、一單位、一行業可以獨立完成,我們需要動員社會多方面力量協同合作,建設綠色的網路生態環境。

首先,要建立日趨完善的網路監管法律體系。網路傳播是一把雙刃劍,它既給人類帶來了嶄新的數字化生存體驗,孕育了自由與共用、民主與平權、互助與奉獻、開放與相容等現代倫理觀念和倫理精神,也導致或加劇了一系列複雜的社會問題:資訊垃圾的充斥、網路無政府主義的風行、網路匿名交流的放任等。因此必須通過司法、公安、工商、教育等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加快網路環境綜合整治,聯手完善網路法律體系,健全網路立法,使網路空間不至於成為道德審美的飛地和不良資訊的垃圾場,營造一個從網上到網下良好的整體社會人文環境。這是網路美育順利開展的先決條件。它為青少年營造了一個良好共生的成長環境,也為網路生活標定了一種應然形態。這種應然形態無疑也會起到積極的教育示範作用,勢必構成網路美育的一種週邊形態。

其次,積極調動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各方面有利因素加強美育工作隊伍建設,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網路美育格局。一是要下大力氣建設社會網路美育管理隊伍,形成自上而下、嚴密有序的網路管理梯隊,完善網路管理機制,構建綠色網路環境。二是要下大力氣建設高品質的學校網路美育管理隊伍。美育教師既可以為青少年提供活生生的新型網路交往的榜樣,又能充分利用網路交往的匿名性、虛擬性特點,與青少年進行平等、親切的網際對話,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和困惑,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個性發展,促進其個體獨特的審美趣味健康發展。三是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學習大力提高全社會家庭成員的整體網路技術水準,以發揮家長在網路空間對孩子的監護和引導作用。家長具備基本的網路操作技術,與孩子以平等、親切的態度溝通,探討網路審美的相關問題,這對於提高孩子的審美品位,促進孩子的個性發展,促進網路審美良性發展無疑有著重要意義。如此才能形成社會、學校、家庭互動的網路教育系統,給廣大中小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網路文化環境。

再者,尋找符合青少年心理特點的網路美育方法。如果説上述兩條強調的是創造一個好的網路美育環境,更側重外力作用的話,那麼,最重要的內在要求是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制定出合理的美育方案,分析美育過程中心理現象的各個方面和環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對美育條件的依存關係,深入研究網路審美與現實審美的差異以及網際交往的心理機制,提高網路空間美育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培育青少年識別美、欣賞美、創造美、評價美的能力,實現審美自覺,營造審美化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方式。另外,可以建設專門性的網上心理交流平臺,為青少年提供高品質的、專門性的、公益性的精神心理諮詢服務。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