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重學術輕實踐,中國高校能瘸腿跑向世界一流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25 09:55:51 | 文章來源: 中國青年報

    一提“工程師的搖籃”就貌似降低學校檔次

一位工程師坦言,如果自己要申請高級工程師職稱,目前來看“沒有特別大的希望”。因為,實訓課老師從事的是基礎教學工作,很難有論文、專利、科研項目,在高校評定職稱處於劣勢。這類老師生存環境和晉陞道路非常狹窄。

他説,從全國來看,工程實訓中心的人才存在流失現象,因為很多人到了某一個階段,就會遇上職業的“天花板”。

南開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正名時常呼籲社會關注工程師、實驗師等人才的生存環境。他曾在接受中國青年報專訪時説,讓工程技術員同科學家去比寫論文,是不夠客觀的。

“我認為職稱問題還不僅僅在於待遇的不同,也關係到我們是不是認可他在崗位上的貢獻,整個社會對他們的工作是用什麼標準來評價的問題。”李正名院士説。

他舉了一個例子:中國普通家庭中很多小孩會説將來長大想當科學家,很少有人立志要當技術專家。

美國熱門劇集《生活大爆炸》裏,物理學家“謝耳朵”不斷地嘲弄他的那位工程師朋友。而這樣的場景,正在中國高校現實上演。

在天津大學召開的一次工程教育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吳毅雄提過一個問題:現在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但奇怪的是,這些志在“世界一流”的學校,往往不敢提建成“世界一流的工程師的搖籃”。比如上海交大歷來以工科見長,“以前很自豪是‘工程師的搖籃’,現在不敢提了,好像會低一個檔次一樣”。

當時在場的教育部原副部長吳啟迪對此深有同感,她表示:“大家好像都認為科學家比工程師重要或者偉大一點。”她批評一些學校“一天到晚講科學家,但是對工程師很不重視”。

一位在德國海德堡大學工作過的中國教授告訴中國青年報,海德堡“養著”一些技術支撐人員。那些高級技師和工程師的收入跟大牌教授是一個水準的,工作穩定待遇優厚。

這位教授目前在國內一所名校任教。他説,很多同行都希望找到能給研究組提供技術支撐的團隊或個人。因為技術水準不到的話,很多實驗沒法開展。比如,這位教授做實驗時需要電路控制、機械設計和加工,很多儀器需要自製,即使購買的設備也需要改裝。目前只能靠學生設計,在外面找加工廠來做,很難稱心如意。

他發現,即使自己能找到這樣的人才,學校也不會提供合適的崗位。現在“學術優先”,技術支撐的崗位“慢慢被淡忘了”。據他形容:“在海德堡,他們平常都很閒。我們這些做研究的人‘輪流轉’,他們卻一直呆著不動——他們本來就是研究所的一份子。”

這位學者期待中國的大學也能意識到這一點,願意以豐厚的待遇“養著”那樣一批人才。可眼下的景像是,連那些赫赫有名的大學都像跛了腳一樣,一瘸一拐地大踏步跑向“世界一流”的目標。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