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評:高校教育能否成為曲藝傳承新途徑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30 08:48:40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高校教育能否成為曲藝傳承新途徑

作者:吳金寶    

河南是曲藝大省,歷史悠久、基礎雄厚、曲種繁多、名家輩出,在全國佔有重要位置。歷史上中國曲藝的生成、發展和繁榮都與河南曲藝有著密切聯繫。而南陽享有“書山曲海”之稱,地方曲種之多、代表人物之多、傳統曲目之多、曲藝演員民間藝人之多,曲藝作者曲藝新作之多又為全省前列。但是,當前我國曲藝發展存在一些普遍性問題,特別是規模影響小的曲種,抵抗外力衝擊的能力更弱,流失速度更快。目前,原生態的南陽曲藝已經趨於衰亡,但其中蘊含的豐富藝術資源,還遠遠沒有被發掘出來。為讓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有著百年辦學歷史的河南南陽師範學院結合教學,在曲藝傳承方面探索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

院校曲藝教育是培養人才和青年觀眾的陣地。隨著國家對曲藝這一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産逐漸重視,曲藝進入高校及中小學課堂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相繼恢復了蘇州評彈藝術學校,建立了中國北方曲藝學校,部分省市藝術學校都開設有曲藝專業。曲藝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和逐步拓展的過程。南陽師院同樣把搶救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學校先後將戲曲、漢代音樂文化的科研成果應用於本科教學。2007年,又讓河南曲藝走進課堂,組織了教材、教學大綱、教法、考試大綱、考試題庫等一整套的教學體系,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專業。

在曲藝進課堂的課程建設方面,學校進行了大膽的嘗試,總結起來,是開設了“三課”,做到了“四統一”。

首先,一般在一年級開設的集體課教學,是一種融技巧、理論、實踐為一體的全新的教學,學校精心設計實施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教學環節,使學生系統掌握聲樂演唱、器樂演奏的正確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大調曲、板頭曲的演唱(奏)風格及地方方言特徵。其次,在集體課的基礎上,一般在二年級開設小組課,通過考核選拔,將喜愛曲藝藝術、有一定表演基礎、專業比較強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分組教學。小組課每組6-8人,先考核再分組,學習一段時間以後,根據學生的進度和程度重新調整組別,重點是解決以情帶聲、字正腔圓、風格韻味、唱奏結合等問題。最後,實踐課貫穿大學本科的整個學習過程。理論必須要和實踐相結合,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聲樂理論及曲藝演唱(奏)的風格,有了一定的表演能力之後,加強藝術實踐活動,更有利於鞏固所學到的知識,在舞臺上展示技能,使學生熱愛曲藝藝術,並喚起自身的表演潛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而在教學及課程設置過程中,學校堅持四個“統一”。一是理論學習與藝術實踐的統一。理論課程由音樂學院的教授專家講授,藝術實踐則是聘請老藝人及名家、名流走進課堂現身説法。學生們在學習曲藝的過程中,走上舞臺,親身感受,了解曲藝。二是教與學的統一。在特色教學過程中,學校首先讓學生看曲藝名家的演唱,把南陽境內的老藝人,曲藝工作者、老藝術家請進課堂,選出優秀的經典段子親自教給學生。藝術學院的專業教師則在聲音位置、氣息共鳴、演奏技巧、藝術表現等方面重點把關。激發學生從興趣出發,多看、多聽、多思考。教師在教學中,多運用形象比喻法、情感帶動法、借鑒吸收法、體態動感法等教學手段,真正做到教與學的統一,使曲藝教學更加形象、生動、直觀,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新能力。三是課內與課外的統一。在課堂上,學校堅持思想性與藝術性、科學性與技術性、理論性與實踐性、實用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原則,使學生掌握曲藝基礎知識,擴大藝術視野,豐富藝術修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讓學生在學習中正確處理保護、傳承及發展創新的關係。在課外,學校為學生的各類活動定指導教師、定活動場所、定活動時間、定活動內容,使曲藝活動有組織保障和藝術實踐的場所,真正做到課內與課外的統一。四是校內與校外的統一。藝術實踐是高師藝術教育專業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舞臺,也是檢驗校內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2010年6月,南陽師院創作表演的南陽大調曲子《雪中紅梅》榮獲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提名獎”,這是本屆大賽中全國唯一的一支大學生代表隊。2011年,《雪中紅梅》又走進了北京,參加由中國文聯、中國曲協主辦的“向黨報告——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曲藝專場晚會”。另外,學院還組織學生參加河南省大學生科技文化節、“非遺日”宣傳活動、河南寶豐的“馬街書會”曲藝作品大賽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做到把校內所學知識與校外藝術實踐活動統一起來,讓更多的學生走近曲藝、了解曲藝、喜歡曲藝。作為當代大學生有責任、有義務擔當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弘揚的重任。

通過特色教學的實踐積累,南陽師院在曲藝保護與傳承方面越來越受到有關方面的重視,也越來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9年8月,南陽師院吳金寶教授申報的全國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河南曲藝資訊資料數據庫建設與研究》被批准立項。該數據庫將河南曲藝的文字、音像資料和老藝人採訪資料運用現代資訊技術加以存儲,利用數字化採集、管理系統,形成資源共用的網路系統數據庫。其技術特點是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和多媒體化,為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劇團説唱團、學校和科研單位演出和研究提供數據資訊幫助。目前,河南曲藝資訊資料數據庫已收集曲藝電子圖書6000多冊,電子曲藝論文2400多篇,全國曲藝種類電子資料300萬字,曲藝電子圖片1600多幅。

2009年8月30日在南陽師院掛牌的“中原曲藝研究基地”,是文化部在全國建設的九大民間研究基地之一,匯集了一批校內外曲藝研究專家和學者,成為集研究、保護、傳承為一體的教學研究機構。基地本著服務教學、服務社會的原則,以曲藝史、明清俗曲、曲藝音樂、曲藝的保護傳承與教學和相關的學術研究為發展方向。2010年6月11日,河南省文化廳又將南陽師院命名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基地。

2009年10月“戲劇戲曲學科”(含曲藝專業)被南陽師院批准為重點學科。借助“中原曲藝研究基地”的建設,一批國內曲藝研究專家和校內人才,潛心曲藝研究,培養曲藝人才,做出了一批標誌性成果。

2010年3月,南陽師院又開設了“影響與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産教學論壇”,目前已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産專家講座13場,聽眾達8000多人次,在學校掀起了一股非遺研究熱潮,吸引了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教師和同學們的關注,並積極走到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教學工作中來。

正如南陽師院院長石恒真在“中原曲藝研究基地”揭牌儀式上所強調的:“辦特色院校,走特色教學之路。高校曲藝特色課程的實質,首先是一種素質教育,卻又高於一般意義上的素質教育,而具有‘種子’的意義。”過去老藝人都是一對一的口傳心授,南陽師院現在的傳授模式,每堂課是一個班,每週課是一個年級,加之南陽師院音樂學院是全國招生,不局限于河南省,而高師的畢業生,將奔赴中學或小學擔任本專業的教師。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使得教師所掌握的知識能通過對學生的反覆傳授,以幾何裂變的方式迅速擴展,使我們的民族曲藝得到有效保護、傳承和發展。

(作者為河南南陽師範學院音樂學院教授、文化部“中原曲藝研究基地”副主任)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