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中國高校工業設計教育現狀的反思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01 14:12:07 | 文章來源: 視覺藝術

工業設計在中國發起于高校,但被引導進入誤區的也是在高校。這是歷史發展階段的過程,是沒有深刻認識國情下發展的必然結果。問題的出現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認識問題的存在及其原因。我是一個對於易經有點研究的人,所以很能理解與包容現在的糟糕狀況。但是做為一名學者,看到這樣的問題不得不提出問題與解決方案。

中國工業設計的功臣毫無疑問的歸功於張福昌教授與柳冠中教授,設計武林號稱南張北柳,張福昌教授建立了國內第一所設計學院。這是第一代設計人,他們從國外引入了工業設計學科,擴大了工業設計學科的認同度,這種貢獻功不可末。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步伐,創新理念不斷出現,從經濟學領域發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滲透進工業設計,於是學者就順應時代潮流提出理論説工業設計就是産品創新。

工業設計是産品創新,多麼美妙的一個名詞,為什麼這麼美妙的名詞在國內發展了幾十年後出現的狀況是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不是這個學科的問題,而是這個學科學者的問題。

我的觀點,用四句並聯語進行概括:學術進入“百家爭鳴”;教育進入“魚龍混雜”;實踐成為“美麗謊言”;改革變成“時尚詞語”,這就是我今天演講的重點。

一、 學術進入“百家爭鳴”,“百家爭鳴”適應于文學與藝術,而不是工業設計。

舉個例子:1+1=2,這個是有原則性的,如果在這個基礎上“百家爭鳴”推導1+1=3、4、5、6等等,那勢必是違反了社會的一種約定俗成之公理。工業設計面向製造業而不是藝術業,它的標準就是産品如何成功開發,如何成功銷售。高校需要關注的研究方向重點是消費群體,以及中國的製造技術水準。但如果將重點放在研究電腦與工業設計、文化與工業設計、感性工程與工業設計、用戶體驗、綠色設計等等交叉性學科,研究這些不是我們國家製造業當前的需要。這種學術研究是完全偏離了實際社會的需要,中國企業目前最需要的是怎麼樣把産品生産出來少報廢幾副模具。坦白點講,學者是最不負責任的人群,雖然我也是學者,學者通常為了自己的學術研究就大吹大擂然後找企業來做實驗。看到國外研究了些新概念,不加以論證就馬上搬到國內來,然後就開始呼籲,而現實的狀況是中國與國外的工業國家還存在著非常大的差距。成長是需要一個過程的,13歲的孩子上研究生他還是個孩子,30歲的人不上研究生也是個成人,我們國家才發展了三十年,基礎還很薄弱。我們學者真正要去研究的是發達國家在我們國家這樣的情況與時期下是如何進行提升,如何進行産業升級,研究點實際的東西出來。不要在那裏説製造業落後就是因為對工業設計不重視,清醒點想想神五、神六沒有工業設計不是照樣升上天,飛船難看嗎?裏面的人機不合理嗎?我想隨便一個參與神五、神六設計的工程師對人機的了解都比工業設計領域的學者了解的透徹。學術研究要有社會價值,能夠産生經濟效益,這樣的學術研究國家就會重視。整天研究些偏離製造業實際情況的學術,對於企業來説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行為。

二、 教育進入“魚龍混雜”,打著交叉學科的口號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

藝術院校基礎的要往機械設計教育方向偏,機械院校基礎的要往藝術教育方向偏,連電腦的也參與進來,最後就連經濟與管理類的也進來交叉。這樣的學科想法好不好?非常好,就如同共産主義非常好一樣,但是共産主義不是現階段的模式,現階段還是適合資本主義。同樣的,多元化不是現階段的教育方式,從企業戰略角度思考,多元化是集團企業的戰略而不是小型公司的行為。工業設計的現階段雖然有著非常龐大的規模,但基本都是粗製濫造的培育工程,就跟山寨機的行為非常相似。這樣的培育工程怎麼能有理由與勇氣説工業設計是産品創新的唯一齣路?我聽不懂,也無法理解,可能是我書讀的太少了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我準備讀第二個博士學位看看是不是可以改變我的觀點。我非常佩服國家領導人的寬廣胸懷,在面對這樣的設計教育狀況目前還給批出“高度重視工業設計“這樣的四個字。我想這四個字可能有另外一個層次的含意,那就是希望告訴這些從事于工業設計教育的學者們引起高度重視,不要再繼續搞這些粗製濫造的培育工程。

藝術基礎的院校如果抓住自己的核心優勢,就培養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意能力也可以。讓你的學生成為一位非常有概念想法的設計師,這樣就業也不是問題,因為大型企業需要這樣的人才,他們需要一些概念的研發,結果卻與機械結合搞的學生從事于創意也不行從事于機械也不行。機械基礎的院校,如果抓住自己的核心優勢,培養從事于改良設計能力的學生,這樣的學生畢業就比純機械的學生有優勢,是中國企業當前的最大需求。結果與藝術的結合,腳踩兩條船踩了四年出來後發現沒有可以歇腳的岸,苦海無邊改行是岸啊。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