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重學術輕實踐,中國高校能瘸腿跑向世界一流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25 09:55:51 | 文章來源: 中國青年報

    進入退休季的實訓老師開始青黃不接

北京科技大學高等工程師學院工程訓練中心主任王建武正在發愁。與很多同行一樣,這位33歲的工程師帶領的是一支正在老去的隊伍。

王建武領導的工程訓練中心共有36位成員,承擔學生必修的“金工實習”等實訓課。他們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他算了一下,從2012年開始的很多年裏,只有2015年不會有人退休。

在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據機械製造實習部部長助理陳均林介紹,實習部人員的平均年齡在45歲到50歲之間,到2014年,50多人中預計就有一半退休。

另一所工科名校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實踐教學中心也即將進入“退休季”。三四年以後,在職的50人裏將有10余人退休。該中心已經處於缺編狀態。

陸續告別這裡的年長者,是大學校園裏的特殊群體。他們承擔工程實踐類課程的教學,但並非教授,通常也不具備高人一等的學歷,而是工程師或工人,很多人早年畢業于中等或者高等職業學校。但是對於工科學生來説,是這些老師手把手地帶他們認識什麼是銑床,什麼是車床。

這些人的工作對於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只考慮工程教育領域——中國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工程教育,絕大多數高校開設了工科,超過三分之一的在校生讀工科專業。而這個龐大群體的動手能力,並不是從學識淵博的教授那裏得到的。

實踐環節薄弱,學生動手能力不足,是不少教育界人士指出的弊病。教育部原副部長吳啟迪曾經公開指出,中國的大學培養了太多“從學校到學校”的人。

而如今糟糕的是,能夠手把手教這些學生的師資,已經青黃不接。用王建武的話來説,“老化比較嚴重——退休的人比較多,年輕的人跟不上來”。

老化的不止是人。一位不願具名的工程師説,在他任職的那所名校實訓中心,大約百分之七十的設備産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甚至五十年代,新世紀以來沒有引進任何新設備。學生接觸的工藝、設備、手段,都是老的,有時只能通過錄影教學,效果並不理想。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